“鳥跡蟲紋皆有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鳥跡蟲紋皆有法”全詩
鳥跡蟲紋皆有法,猶勝雙陸伴兒嬉。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學許氏說文贈諸弟》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學許氏說文贈諸弟》是宋代文人黃庭堅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六書章句苦支離,
非復黃神太古時。
鳥跡蟲紋皆有法,
猶勝雙陸伴兒嬉。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對于古代文字學家許慎的贊賞和敬意。黃庭堅通過描述文字的構成和演變,表達了自己對于文字學的理解和認識。他認為文字的發展演變并不容易,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困難,不像上古時期的神明黃帝那樣輕松自如。然而,無論是鳥的足跡還是蟲的紋路,它們都有自己的規律和法則,這些規律勝過了雙陸棋盤上孩子們的嬉戲。
賞析:
這首詩詞以古代文字學家許慎為背景,通過對文字的描繪和比喻,表達了對文字學的贊美和敬意。詩人黃庭堅使用了簡練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將文字的構成和演變與自然界中的鳥跡和蟲紋進行對比,強調了文字的規律和法則。他認為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過程,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探索。盡管如此,文字的規律和法則卻比雙陸棋盤上的兒童游戲更為深奧和有趣。
這首詩詞展示了黃庭堅對于學問和知識的推崇,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于文字學的研究和思考。他通過文字與自然的對比,突出了文字的價值和重要性。整首詩詞意境清新,語言簡練,既表達了對文字學的敬意,又抒發了對于學問和知識的追求。
“鳥跡蟲紋皆有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ué xǔ shì shuō wén zèng zhū dì
學許氏說文贈諸弟
liù shū zhāng jù kǔ zhī lí, fēi fù huáng shén tài gǔ shí.
六書章句苦支離,非復黃神太古時。
niǎo jī chóng wén jiē yǒu fǎ, yóu shèng shuāng lù bàn ér xī.
鳥跡蟲紋皆有法,猶勝雙陸伴兒嬉。
“鳥跡蟲紋皆有法”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七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