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是靈蛙贔屭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乃是靈蛙贔屭藏”全詩
從此改名杉蚵蚾,恐來吞月直須防。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木龜亭留題》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木龜亭留題》是宋代詩人黃庭堅的作品。這首詩的中文譯文如下:
南臺西路木龜坊,
乃是靈蛙贔屭藏。
從此改名杉蚵蚾,
恐來吞月直須防。
這首詩的詩意是描述了一個名為木龜亭的地方。木龜亭位于南臺西路的木龜坊,它是一處靈蛙(指善于預測天象的蛙類)的聚集地。詩人提到,他們改名為杉蚵蚾,可能是因為他們擔心這些靈蛙會吞食月亮,因此需要加以防范。
這首詩的賞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描繪自然:詩人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南臺西路木龜坊的景象,讓讀者感受到一個靜謐而神秘的自然場景。通過提及靈蛙,詩人增添了一種神奇的氛圍。
2. 想象與寓意:詩人將靈蛙改名為杉蚵蚾,并表達了對它們吞食月亮的擔憂。這種想象引發了讀者對奇幻與超自然的聯想,同時也暗示了人們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警惕。
3. 韻律與形象:這首詩采用了七絕的韻律形式,每句四個字,平仄相間,節奏流暢。詩人通過簡潔的文字和形象的描繪,使得詩意更加凝練,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神秘而奇特的自然場景,通過對靈蛙的描寫和想象,表達了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它給人以想象空間,同時也體現了宋代詩人黃庭堅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寫作風格。
“乃是靈蛙贔屭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ù guī tíng liú tí
木龜亭留題
nán tái xī lù mù guī fāng, nǎi shì líng wā bì xì cáng.
南臺西路木龜坊,乃是靈蛙贔屭藏。
cóng cǐ gǎi míng shān hé pí, kǒng lái tūn yuè zhí xū fáng.
從此改名杉蚵蚾,恐來吞月直須防。
“乃是靈蛙贔屭藏”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仄韻) 去聲二十三漾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