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是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四方是瞻”全詩
倭馯之東,蠻蜑之南。
享獻有時,靡敢不詹。
必茲余文,復閣巖巖。
萬世是承,四方是瞻。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瞻彼南山》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瞻彼南山》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司馬光。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瞻望那南山,
威嚴如天命般嚴肅。
天命賦予了我祖先的責任,
九州大地都在監視之下。
倭國在東方,
蠻夷在南方。
只有在適當的時機,
我才敢向他們展示我的威嚴。
必須以我的文章,
再次鞏固我的地位。
萬世都將承襲我的遺志,
四方都將仰望我。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家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認為自己的祖先賦予了他重要的使命,他要以威嚴的姿態監視九州大地。他提到了倭國和蠻夷,表示只有在適當的時機,他才會向他們展示自己的威嚴。作者還強調了自己的文章對于鞏固自己地位的重要性,他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夠流傳下去,被后人所承襲。整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家族使命的堅守和對自身地位的追求。
這首詩詞通過對家族使命和個人地位的思考,展現了作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他以威嚴的姿態瞻望南山,表達了自己對家族使命的堅守和對九州大地的監視。他提到了倭國和蠻夷,顯示了自己對外敵的警惕和威懾力。作者還強調了自己的文章對于鞏固地位的重要性,表達了對自身才華和智慧的自信。整首詩詞以簡潔有力的語言,展現了作者的豪情壯志和自我價值的追求。
“四方是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ān bǐ nán shān
瞻彼南山
hè hè míng dǎn, tiān mìng yǒu yán,
赫赫明膽,天命有嚴,
mìng wǒ zǔ kǎo, jiǔ tǔ shì jiān.
命我祖考,九土是監。
wō hàn zhī dōng, mán dàn zhī nán.
倭馯之東,蠻蜑之南。
xiǎng xiàn yǒu shí, mí gǎn bù zhān.
享獻有時,靡敢不詹。
bì zī yú wén, fù gé yán yán.
必茲余文,復閣巖巖。
wàn shì shì chéng, sì fāng shì zhān.
萬世是承,四方是瞻。
“四方是瞻”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四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