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成詩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陶令成詩后”全詩
秋風太倉里,黃菊滿庭隅。
陶令成詩后,王公送酒無。
遙知厭俗事,未免強躊躕。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和李殿丞倉中對菊三首》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李殿丞倉中對菊三首》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高士寄托心情的場景,表達了對世俗之事的厭倦和追求內心自由的愿望。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高士寄朝市,迥然心跡珠。
秋風太倉里,黃菊滿庭隅。
陶令成詩后,王公送酒無。
遙知厭俗事,未免強躊躕。
詩詞的意境主要圍繞著高士(指有高尚品德和追求的士人)在朝市中的寄托和內心的追求展開。首句描述了高士的心跡如珍珠般獨特和高尚。接著,描繪了秋風吹拂下的太倉(指倉庫)里,黃色的菊花盛開在庭院的角落。這里的菊花象征著高潔和堅貞。
第三句提到了陶令(指陶淵明,東晉時期的文學家)創作詩歌之后,王公卻沒有送酒來表示贊賞。這里表達了高士對于世俗的冷漠和對內心追求的重視。最后一句表達了高士對于世俗事物的厭倦,但又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得不猶豫和遲疑。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高士的心境和對世俗的態度,表達了對內心自由和追求高尚的渴望。它反映了宋代士人對于世俗功名和權勢的厭倦,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自由。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和意境深遠的描寫,展示了司馬光對于人生追求和價值觀的思考。
“陶令成詩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lǐ diàn chéng cāng zhōng duì jú sān shǒu
和李殿丞倉中對菊三首
gāo shì jì cháo shì, jiǒng rán xīn jī zhū.
高士寄朝市,迥然心跡珠。
qiū fēng tài cāng lǐ, huáng jú mǎn tíng yú.
秋風太倉里,黃菊滿庭隅。
táo lìng chéng shī hòu, wáng gōng sòng jiǔ wú.
陶令成詩后,王公送酒無。
yáo zhī yàn sú shì, wèi miǎn qiáng chóu chú.
遙知厭俗事,未免強躊躕。
“陶令成詩后”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