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甔石曾何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甔石曾何有”全詩
角機身未保,好直道先孤。
甔石曾何有,田園浪更無。
可能推兩耜,沮溺共為徒。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歸田詩》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歸田詩》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紱冕誠虛器,簪裳悉畏涂。
角機身未保,好直道先孤。
甔石曾何有,田園浪更無。
可能推兩耜,沮溺共為徒。
中文譯文:
華麗的冠冕實際上是虛假的器物,華麗的服飾都被涂污了。
高官的身份并不能保護自己,追求正直的道路往往是孤獨的。
曾經擁有的財富已經消失,鄉村田園也變得荒蕪。
也許可以推動犁耕,但沮喪和困惑只會共同增加。
詩意:
《歸田詩》表達了司馬光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批評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詩中通過對華麗冠冕、華麗服飾的諷刺,暗示了社會虛偽和道德淪喪的現象。作者認為高官身份并不能保護自己,追求正直的道路往往是孤獨的,這反映了他對官場腐敗和個人追求真理的思考。詩的后半部分則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認為田園生活純樸自然,與世無爭,是一種追求內心寧靜的理想狀態。
賞析:
《歸田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通過對華麗冠冕、華麗服飾的諷刺,揭示了社會虛偽和道德淪喪的現象。詩中的"紱冕"和"簪裳"象征著權力和地位,而"涂"則暗示了這些華麗的東西被污染了。詩的后半部分則通過描述田園的荒蕪和貧困,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的失望。最后兩句"可能推兩耜,沮溺共為徒"則表達了作者對于改變現狀的渴望,但也感嘆于困境的無法逃脫。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和個人命運的思考,展現了他對真理和田園生活的追求。
“甔石曾何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ī tián shī
歸田詩
fú miǎn chéng xū qì, zān shang xī wèi tú.
紱冕誠虛器,簪裳悉畏涂。
jiǎo jī shēn wèi bǎo, hǎo zhí dào xiān gū.
角機身未保,好直道先孤。
dān shí céng hé yǒu, tián yuán làng gèng wú.
甔石曾何有,田園浪更無。
kě néng tuī liǎng sì, jǔ nì gòng wèi tú.
可能推兩耜,沮溺共為徒。
“甔石曾何有”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