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聞屈指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秦聞屈指過”全詩
樹風今遠矣,鼎食奈悲何。
劍閣登車近,秦聞屈指過。
騰裝纏自路,夕夢已江沱。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送昌言舍人得告蜀三首》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昌言舍人得告蜀三首》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送昌言舍人得告蜀三首
悽愴懷桑梓,劬勞詠蓼莪。
樹風今遠矣,鼎食奈悲何。
劍閣登車近,秦聞屈指過。
騰裝纏自路,夕夢已江沱。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離別的悲傷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作者離開了自己的故鄉,心中充滿了悲傷和憂愁。他努力地吟詠著蓼莪,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眷戀之情。然而,他發現樹上的風聲已經遠去,自己的鼎食也無法消解內心的悲傷。
詩中提到了劍閣,這是一座位于巴蜀地區的山城,作者登上車輛即將離開這里。他感嘆秦人屈指可數的時間,就能穿越這座城市。他準備好了行裝,開始蜿蜒的旅途,而夜晚的夢境已經飄忽不定,仿佛已經來到了江沱之地。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沉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離別和思鄉的情感。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個人感受,作者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外部環境相結合,展現了對家鄉的眷戀和對離別的痛苦。詩中的桑梓、蓼莪等意象,寄托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詩中的劍閣象征著離別的邊界,作者即將離開這個地方,開始新的旅程。他對時間的感慨表達了對逝去時光的無奈和對未來的期待。最后,作者提到的夕夢和江沱,給人以一種虛幻和迷離的感覺,暗示了作者內心的不安和迷茫。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離別和思鄉的情感,展現了他對家鄉的眷戀和對未來的期待。同時,詩中的意象和描寫也給人以深思和聯想的空間,使讀者能夠在閱讀中產生共鳴和感悟。
“秦聞屈指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chāng yán shè rén dé gào shǔ sān shǒu
送昌言舍人得告蜀三首
qī chuàng huái sāng zǐ, qú láo yǒng liǎo é.
悽愴懷桑梓,劬勞詠蓼莪。
shù fēng jīn yuǎn yǐ, dǐng shí nài bēi hé.
樹風今遠矣,鼎食奈悲何。
jiàn gé dēng chē jìn, qín wén qū zhǐ guò.
劍閣登車近,秦聞屈指過。
téng zhuāng chán zì lù, xī mèng yǐ jiāng tuó.
騰裝纏自路,夕夢已江沱。
“秦聞屈指過”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仄韻) 去聲二十一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