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朝方考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圣朝方考牧”全詩
屢別良可嘆,閑游不復曾。
行塵遵洛汭,朝騎對觚棱。
瀍上秋臺迥,歸來正好登。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送劉仲通赴京師》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劉仲通赴京師》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圣朝方考牧,
番育寄才能。
屢別良可嘆,
閑游不復曾。
行塵遵洛汭,
朝騎對觚棱。
瀍上秋臺迥,
歸來正好登。
詩意:
這首詩詞是司馬光送別劉仲通赴京師的作品。詩中表達了對劉仲通的贊賞和祝福,同時也表達了對離別和時光流轉的感慨之情。
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圣朝方考牧,番育寄才能。”表達了劉仲通在圣朝中擔任重要職務的意義,同時也贊揚了他的才能和能力。接下來的兩句“屢別良可嘆,閑游不復曾。”表達了與劉仲通多次分別的感慨,同時也暗示了時光的流轉和人事的變遷。
接著的兩句“行塵遵洛汭,朝騎對觚棱。”描繪了劉仲通離開的場景,他乘坐的車馬行駛在洛汭的道路上,與朝廷的騎兵相對而行,展現了他離開的決心和壯志。
最后的兩句“瀍上秋臺迥,歸來正好登。”則表達了劉仲通離開后的心境,他在遠離的秋天登上高臺,眺望著遠方,期待著歸來的時刻。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劉仲通的離別和遠行,表達了對他的贊賞和祝福,同時也抒發了離別和時光流轉的情感。通過景物的描繪和意象的運用,詩詞展現了離別的情緒和對未來的期待,給人以深思和共鳴。
“圣朝方考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liú zhòng tōng fù jīng shī
送劉仲通赴京師
shèng cháo fāng kǎo mù, fān yù jì cái néng.
圣朝方考牧,番育寄才能。
lǚ bié liáng kě tàn, xián yóu bù fù céng.
屢別良可嘆,閑游不復曾。
xíng chén zūn luò ruì, cháo qí duì gū léng.
行塵遵洛汭,朝騎對觚棱。
chán shàng qiū tái jiǒng, guī lái zhèng hǎo dēng.
瀍上秋臺迥,歸來正好登。
“圣朝方考牧”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