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游諳濁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倦游諳濁世”全詩
倦游諳濁世,獨往遂初心。
夜雨燈窗迥,秋苔屐齒深。
勿鋤山徑草,便有欲人尋。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送惠思歸錢塘》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惠思歸錢塘》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孤岫平湖外,禪房老柏陰。
倦游諳濁世,獨往遂初心。
夜雨燈窗迥,秋苔屐齒深。
勿鋤山徑草,便有欲人尋。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離開繁華世界,追求寧靜和初心的場景。詩人站在平湖之外的孤岫上,禪房的老柏樹為他提供了陰涼。他已經厭倦了在喧囂的世界中游蕩,決心獨自前行,追尋自己最初的心愿。夜雨中,燈光透過窗戶顯得格外清晰,秋天的苔蘚深深地覆蓋在屐齒上。詩人告誡別人不要去除山徑上的草,因為那里有著他所追求的東西,也是他所期待的人們尋找的地方。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于追求寧靜和初心的向往。孤岫、禪房、老柏樹等意象,營造出一種寧靜、幽靜的氛圍。詩人通過自己的經歷,表達了對于繁華世界的厭倦和對于追求內心真實的渴望。夜雨中的燈光和秋苔的描繪,增加了詩詞的細膩感和意境。最后兩句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于自己追求的東西的堅持和期待。整首詩詞通過對于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于內心寧靜和真實的追求,給人以深思和啟迪。
“倦游諳濁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huì sī guī qián táng
送惠思歸錢塘
gū xiù píng hú wài, chán fáng lǎo bǎi yīn.
孤岫平湖外,禪房老柏陰。
juàn yóu ān zhuó shì, dú wǎng suì chū xīn.
倦游諳濁世,獨往遂初心。
yè yǔ dēng chuāng jiǒng, qiū tái jī chǐ shēn.
夜雨燈窗迥,秋苔屐齒深。
wù chú shān jìng cǎo, biàn yǒu yù rén xún.
勿鋤山徑草,便有欲人尋。
“倦游諳濁世”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八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