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豈識當時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今人豈識當時好”全詩
昔王游豫幾何年,今人豈識當時好。
明珠翠羽已成塵,道上行人幾番老。
當時秋天落宮板,今此婆娑皆合抱。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憶同尋上陽故宮路》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憶同尋上陽故宮路》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司馬光。這首詩描繪了上陽門外的景色和過往的時光,表達了對過去的懷念和對現實的感慨。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上陽門外云連草,
車馬遙遙往來道。
昔王游豫幾何年,
今人豈識當時好。
明珠翠羽已成塵,
道上行人幾番老。
當時秋天落宮板,
今此婆娑皆合抱。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上陽門外的云、草和車馬往來的道路,展現了一幅寧靜而繁忙的景象。作者通過回憶過去的時光,表達了對過去的懷念之情。他提到了過去的王朝時代,暗示了那個時代的繁榮和輝煌,而現在的人們卻無法理解當時的美好。
詩中還提到了明珠和翠羽,這些象征著珍貴和華麗的東西已經化為塵土。行人在這條道路上多次往返,歲月的流轉使他們漸漸變老。詩的最后,作者提到了當年秋天落下的宮殿板,現在這些宮殿已經荒廢,只剩下一片凄涼景象。
整首詩詞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和對過去的回憶,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的感慨和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它讓人們思考時間的無情和歷史的變遷,以及對過去的珍視和對現實的反思。
“今人豈識當時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ì tóng xún shàng yáng gù gōng lù
憶同尋上陽故宮路
shàng yáng mén wài yún lián cǎo, chē mǎ yáo yáo wǎng lái dào.
上陽門外云連草,車馬遙遙往來道。
xī wáng yóu yù jǐ hé nián, jīn rén qǐ shí dāng shí hǎo.
昔王游豫幾何年,今人豈識當時好。
míng zhū cuì yǔ yǐ chéng chén, dào shàng xíng rén jǐ fān lǎo.
明珠翠羽已成塵,道上行人幾番老。
dāng shí qiū tiān luò gōng bǎn, jīn cǐ pó suō jiē hé bào.
當時秋天落宮板,今此婆娑皆合抱。
“今人豈識當時好”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仄韻) 去聲二十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