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游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三年不游目”全詩
所居雖有園,三年不游目。
邪說遠去耳,圣言飽充腹。
發策登漢庭,百家始消伏。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獨樂園七題·讀書堂》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獨樂園七題·讀書堂》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和專注,以及對邪說的抵制和對圣言的追求。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我喜愛董仲舒,
窮盡心思守幽獨。
雖然住在園中,
三年來未曾游目。
邪說已遠離耳,
圣言充盈于腹。
提出計策登漢庭,
百家學說開始消退。
這首詩詞的詩意主要表達了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和專注。作者以自己的經歷來表達對讀書的執著,他守在讀書堂中,專心致志地研讀經典,三年來沒有離開過讀書的地方。這表明了作者對知識的追求和對學問的重視。
詩中還表達了作者對邪說的抵制和對圣言的追求。邪說指的是錯誤的學說或觀點,而圣言則代表著正確的學問和真理。作者通過專心讀書,將邪說遠離自己的耳朵,而將圣言充實于自己的內心。這體現了作者對真理的追求和對錯誤觀點的排斥。
最后,詩中提到了作者發表計策登上漢庭,使百家學說開始消退。這可能是指作者通過自己的學問和智慧,對社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議,使一些錯誤的學說逐漸被淘汰,正確的學問得以發揚光大。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展現了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和專注,以及對邪說的抵制和對圣言的追求。它表達了作者對知識的追求和對真理的追尋,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的關注和對學問的貢獻。
“三年不游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ú lè yuán qī tí dú shū táng
獨樂園七題·讀書堂
wú ài dǒng zhòng shū, qióng jīng shǒu yōu dú.
吾愛董仲舒,窮經守幽獨。
suǒ jū suī yǒu yuán, sān nián bù yóu mù.
所居雖有園,三年不游目。
xié shuō yuǎn qù ěr, shèng yán bǎo chōng fù.
邪說遠去耳,圣言飽充腹。
fā cè dēng hàn tíng, bǎi jiā shǐ xiāo fú.
發策登漢庭,百家始消伏。
“三年不游目”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