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非膏濡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心非膏濡類”全詩
有國遺賢臣,萬事為冤悲。
所遺非遺望,所遺非可遺。
所遺非遺用,所遺在遺之。
嗟嗟山海客,全獨竟何辭。
心非膏濡類,安得無不遺。
分類:
作者簡介(元結)
元結(719~772年),中國唐代文學家。字次山,號漫叟 、聱叟 。河南魯山人。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后,歸隱商余山。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翙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大歷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長安。
《系樂府十二首·古遺嘆》元結 翻譯、賞析和詩意
《系樂府十二首·古遺嘆》是唐代文學家元結創作的一首詩詞。詩意表達了對古老時代的向往和對當下社會不公的悲憤之情。
古昔有遺嘆,所嘆何所為。
有國遺賢臣,萬事為冤悲。
所遺非遺望,所遺非可遺。
所遺非遺用,所遺在遺之。
嗟嗟山海客,全獨竟何辭。
心非膏濡類,安得無不遺。
這首詩詞以一種抒懷的語調講述了古代的人們所遺憾和感嘆的事情,表達了作者對于社會的不滿和對當下冷漠、不公的悲憤。詩中描述了古時國家的賢臣們被埋沒、辛勞付出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為此感到痛苦和悲傷。詩句“所遺非遺望,所遺非可遺”意味著雖然發生了遺憾,但并非僅僅是對未來希冀的遺憾,而是對于不公義和無奈現實的嘆息。作者進一步指出,這種遺憾不僅僅是簡單的過去時態,而是持續存在于現實之中,一直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心中充滿了對于不公義現象的不滿和悲傷。
最后兩句“嗟嗟山海客,全獨竟何辭。心非膏濡類,安得無不遺。”是作者在呼喚自己的心聲。他稱自己為“山海客”,意味著他孤寂地思考人生和社會的問題,但又沒有找到合適的言辭來表達。他心中不是那種沾滿油脂的人,無法得到他期望的遺憾自由。他認為心中的遺憾無法抹去,無法平息,因為現實中太多不公和冷漠的存在。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古代偉人的向往,對于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于遺憾的思考。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表達了一種對遺憾的無奈和無法舍棄的情感。這種掙扎和思索的情感能夠引發讀者對于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心非膏濡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ì yuè fǔ shí èr shǒu gǔ yí tàn
系樂府十二首·古遺嘆
gǔ xī yǒu yí tàn, suǒ tàn hé suǒ wéi.
古昔有遺嘆,所嘆何所為。
yǒu guó yí xián chén, wàn shì wèi yuān bēi.
有國遺賢臣,萬事為冤悲。
suǒ yí fēi yí wàng, suǒ yí fēi kě yí.
所遺非遺望,所遺非可遺。
suǒ yí fēi yí yòng, suǒ yí zài yí zhī.
所遺非遺用,所遺在遺之。
jiē jiē shān hǎi kè, quán dú jìng hé cí.
嗟嗟山海客,全獨竟何辭。
xīn fēi gāo rú lèi, ān dé wú bù yí.
心非膏濡類,安得無不遺。
“心非膏濡類”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