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淡少顏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慘淡少顏色”全詩
獨憐道傍柳,慘淡少顏色。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和之美舟行雜詩八首·都門路》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之美舟行雜詩八首·都門路》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紅塵書夜飛,
車馬古今跡。
獨憐道傍柳,
慘淡少顏色。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在夜晚乘舟行駛時的所見所感。紅塵書夜飛,指的是紛繁的書信在夜間傳遞,象征著人們在紛擾的塵世中奔波。車馬古今跡,指的是歷史上車馬行進的痕跡,暗示著時光的流轉和歷史的變遷。而作者獨憐道傍的柳樹,卻顯得慘淡少顏色,表達了對于紛繁世事的淡然和對于自然之美的珍視。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紅塵書信和車馬行進的描繪,展現了塵世的繁忙和歷史的變遷。然而,作者在這喧囂中獨自憐愛道旁的柳樹,表達了對于自然之美的珍視和對于繁華世事的淡然態度。柳樹作為中國文化中常見的意象,象征著柔韌和堅韌,與紛繁世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自然之美的贊美和對塵世的超脫,體現了作者對于內心寧靜和淡泊的追求。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紛繁世事和自然之美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于內心寧靜和淡泊的追求,以及對于歷史變遷的思考。同時,通過描繪夜晚的舟行景象,給人以一種寧靜和靜謐的感覺,使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
“慘淡少顏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zhī měi zhōu xíng zá shī bā shǒu dōu mén lù
和之美舟行雜詩八首·都門路
hóng chén shū yè fēi, chē mǎ gǔ jīn jī.
紅塵書夜飛,車馬古今跡。
dú lián dào bàng liǔ, cǎn dàn shǎo yán sè.
獨憐道傍柳,慘淡少顏色。
“慘淡少顏色”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