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昔有遺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古昔有遺嘆”全詩
有國遺賢臣,萬事為冤悲。
所遺非遺望,所遺非可遺。
所遺非遺用,所遺在遺之。
嗟嗟山海客,全獨竟何辭。
心非膏濡類,安得無不遺。
分類:
作者簡介(元結)
元結(719~772年),中國唐代文學家。字次山,號漫叟 、聱叟 。河南魯山人。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后,歸隱商余山。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翙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大歷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長安。
《系樂府十二首·古遺嘆》元結 翻譯、賞析和詩意
《系樂府十二首·古遺嘆》是唐代元結創作的一首詩。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古昔有遺嘆,所嘆何所為。
在古代,人們曾經有所遺憾和嘆息,憂心的事情是什么呢?
有國遺賢臣,萬事為冤悲。
有些國家失去了忠誠的臣子,萬事都變成了令人痛苦的悲哀。
所遺非遺望,所遺非可遺。
所遺憾的不是僅僅只是遺憾,所失去的也不只是可以遺忘的。
所遺非遺用,所遺在遺之。
所失去的不是可以利用的,而是在我們心中一直保留著的。
嗟嗟山海客,全獨竟何辭。
感嘆啊,長期在山海間往來的人,完全孤獨,竟然沒有言語。
心非膏濡類,安得無不遺。
內心不是被油脂滋潤所能比擬的,怎能不有遺憾呢。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古代國家和人們的悲嘆之情。在古代中國,有時因為政治亂世或其他原因,國家失去了賢臣,這對整個國家來說都是一種悲哀。詩中的“所遺非遺望,所遺非可遺,所遺非遺用,所遺在遺之”表達了對于失去的東西的情感,雖然已經失去了,卻仍然在我們心中保留著。
詩中的“嗟嗟山海客,全獨竟何辭”呈現了一種孤獨無助的心境,那些長期在山海間往來的人,面對孤獨和遺憾,心中難以用言語表達。最后,作者說“心非膏濡類,安得無不遺”,指出產生遺憾的原因并非是肉體上的缺失,而是內心世界的富足和豐盈。心靈的豐富使我們無法擺脫對于遺憾的困擾。
這首詩通過抒發詩人的心聲,揭示了人們對失去的事物或人的遺憾和心中的痛苦。它通過對失去的事物和感情的反思,表達了人們對遺憾掙扎的無奈和思考。整體上,詩意深邃,情感真摯,引人深思。
“古昔有遺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ì yuè fǔ shí èr shǒu gǔ yí tàn
系樂府十二首·古遺嘆
gǔ xī yǒu yí tàn, suǒ tàn hé suǒ wéi.
古昔有遺嘆,所嘆何所為。
yǒu guó yí xián chén, wàn shì wèi yuān bēi.
有國遺賢臣,萬事為冤悲。
suǒ yí fēi yí wàng, suǒ yí fēi kě yí.
所遺非遺望,所遺非可遺。
suǒ yí fēi yí yòng, suǒ yí zài yí zhī.
所遺非遺用,所遺在遺之。
jiē jiē shān hǎi kè, quán dú jìng hé cí.
嗟嗟山海客,全獨竟何辭。
xīn fēi gāo rú lèi, ān dé wú bù yí.
心非膏濡類,安得無不遺。
“古昔有遺嘆”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