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門常自起煙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洞門常自起煙霞”全詩
朝看石上片云陰,夜半山前春雨足。
分類:
作者簡介(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瑯琊山六題·歸云洞》歐陽修 翻譯、賞析和詩意
《瑯琊山六題·歸云洞》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瑯琊山上的歸云洞景色。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洞門常自起煙霞,
泂穴傍穿透溪谷。
朝看石上片云陰,
夜半山前春雨足。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歸云洞的景色,展現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和感嘆。
詩意:
詩的開頭兩句“洞門常自起煙霞,泂穴傍穿透溪谷”描繪了歸云洞的景色。洞門常常冒出煙霧和霞光,洞旁的泂穴穿過溪谷,給人一種神秘而壯麗的感覺。
接下來的兩句“朝看石上片云陰,夜半山前春雨足”則描繪了不同時間的景象。白天,石上飄浮著一片片云霧,給人一種陰郁的感覺;夜晚,山前下起了春雨,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整首詩以自然景觀為主題,通過描繪山洞、云霧、春雨等元素,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和對生命的思考。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瑯琊山歸云洞的景色,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的敏感和對生命的感悟。通過運用形象生動的描寫手法,詩中的景物仿佛躍然紙上,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感受。
詩中的“洞門常自起煙霞”和“泂穴傍穿透溪谷”描繪了洞口冒出的煙霧和霞光,以及洞旁的泂穴穿過溪谷的景象,給人一種神秘而壯麗的感覺。這些描寫使讀者仿佛置身于山洞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詩的后兩句“朝看石上片云陰,夜半山前春雨足”則通過對不同時間景象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對自然變化的觀察和感受。白天的云霧給人一種陰郁的感覺,而夜晚的春雨則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這種對自然景觀的細膩描寫,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對自然之美的贊美和對生命之美的思考。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瑯琊山歸云洞景色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的贊美和對生命的思考。通過簡潔而凝練的語言,詩中的景物栩栩如生,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感受。這首詩詞不僅展現了歐陽修的文學才華,也讓讀者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思考生命的意義。
“洞門常自起煙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áng yá shān liù tí guī yún dòng
瑯琊山六題·歸云洞
dòng mén cháng zì qǐ yān xiá, jiǒng xué bàng chuān tòu xī gǔ.
洞門常自起煙霞,泂穴傍穿透溪谷。
cháo kàn shí shàng piàn yún yīn, yè bàn shān qián chūn yǔ zú.
朝看石上片云陰,夜半山前春雨足。
“洞門常自起煙霞”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