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溪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武陵溪岸”全詩
吹簫誰伴。
白地肝腸斷。
未了塵緣,可道歡緣短。
云山亂。
武陵溪岸。
幾誤鶯聲喚。
分類: 點絳唇
作者簡介(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點絳唇》元好問 翻譯、賞析和詩意
《點絳唇·紅袖憑闌》是元代文學家元好問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紅袖憑闌,畫圖曾見崔徽半。
紅袖垂在欄桿上,曾經看到過崔徽的半幅畫像。
吹簫誰伴。白地肝腸斷。
吹簫的人是誰作伴呢?我的內心痛苦得像白色的肝腸一樣斷裂。
未了塵緣,可道歡緣短。云山亂。武陵溪岸。幾誤鶯聲喚。
塵世的緣分還未結束,可是歡樂的緣分卻是如此短暫。云山混亂,武陵溪岸上幾次錯過了鶯鳥的召喚。
這首詩詞以紅袖憑闌為開頭,描繪了一個女子倚在欄桿上的情景。作者提到曾經見過崔徽的半幅畫像,暗示了女子的美麗和高貴。接著,詩人表達了自己內心的痛苦和失落,他不知道吹簫的人是誰,感到孤獨和心碎。詩人還表達了對歡樂緣分短暫的感慨,塵世的紛擾使得歡樂很難持久。最后,詩人描述了云山的混亂和錯過鶯鳥的召喚,暗示了他在人生中的迷茫和遺憾。
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情的抒發,表達了作者對于歡樂和緣分的短暫性的思考。同時,詩中的景物描寫和意象運用也增加了詩詞的藝術感和意境。整首詩詞以紅袖憑闌為中心,通過描繪女子的形象和詩人的內心感受,展現了作者對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武陵溪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iǎn jiàng chún
點絳唇
hóng xiù píng lán, huà tú céng jiàn cuī huī bàn.
紅袖憑闌,畫圖曾見崔徽半。
chuī xiāo shuí bàn.
吹簫誰伴。
bái dì gān cháng duàn.
白地肝腸斷。
wèi liǎo chén yuán, kě dào huān yuán duǎn.
未了塵緣,可道歡緣短。
yún shān luàn.
云山亂。
wǔ líng xī àn.
武陵溪岸。
jǐ wù yīng shēng huàn.
幾誤鶯聲喚。
“武陵溪岸”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