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鉛華春事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樹鉛華春事了”全詩
拍拍春鑠和。
一樹鉛華春事了。
消甚珠圍翠繞。
生經鬧簇枯枝。
只愁吹破胭脂。
說與東風知道,杏花不看開時。
分類: 清平樂
作者簡介(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清平樂》元好問 翻譯、賞析和詩意
《清平樂·香團嬌小》是元代作家元好問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香團嬌小。拍拍春鑠和。
一樹鉛華春事了。消甚珠圍翠繞。
生經鬧簇枯枝。只愁吹破胭脂。
說與東風知道,杏花不看開時。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春天的景象,以及其中蘊含的情感。詩人通過描寫香團的嬌小、春天的鉛華消退、珠圍翠繞的景色,以及杏花不開的愁緒,表達了對春天的思念和對美好事物的渴望。
賞析:
詩詞以簡潔而精練的語言描繪了春天的景色和情感,展現了元好問獨特的藝術風格。首句“香團嬌小。拍拍春鑠和。”通過形容香團的嬌小和春天的鉛華消退,傳達了春天的短暫和寶貴。接著,詩人以“消甚珠圍翠繞”來描繪春天的美麗景色,表達了對自然的贊美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以“生經鬧簇枯枝。只愁吹破胭脂。”表達了對春天脆弱美好的擔憂,暗示了美好事物的易逝性。最后兩句“說與東風知道,杏花不看開時。”則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期待和渴望,以及對美好事物的珍惜。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春天的景色和情感,展示了元好問細膩的情感表達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這首詩詞在元代文學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元好問作品中的經典之作。
“一樹鉛華春事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īng píng lè
清平樂
xiāng tuán jiāo xiǎo.
香團嬌小。
pāi pāi chūn shuò hé.
拍拍春鑠和。
yī shù qiān huá chūn shì le.
一樹鉛華春事了。
xiāo shén zhū wéi cuì rào.
消甚珠圍翠繞。
shēng jīng nào cù kū zhī.
生經鬧簇枯枝。
zhǐ chóu chuī pò yān zhī.
只愁吹破胭脂。
shuō yǔ dōng fēng zhī dào, xìng huā bù kàn kāi shí.
說與東風知道,杏花不看開時。
“一樹鉛華春事了”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平韻) 下平二蕭 (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上聲十七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