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維岳古帝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大茂維岳古帝孫”全詩
乾坤自有靈境在,奠位豈合他山尊。
椒原旌旗白日躍,山界樓觀蒼煙屯。
誰能借我兩黃鵠,長袖一拂元都門。
分類:
作者簡介(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登恒山》元好問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登恒山》是元代文學家元好問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登上恒山,大茂維岳古帝孫,
太樸未散真巧存。
乾坤自有靈境在,
奠位豈合他山尊。
椒原旌旗白日躍,
山界樓觀蒼煙屯。
誰能借我兩黃鵠,
長袖一拂元都門。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登上恒山的壯麗景色和內心的感受。恒山是中國五岳之一,被視為神圣的山峰。詩中表達了作者對恒山的景色和靈境的贊美,以及對自然與人文的融合的思考。作者通過描繪山峰上的旌旗、樓觀和蒼煙,展示了恒山的壯麗景色和歷史底蘊。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希望能借到兩只黃鵠(象征高飛的鳥類),以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抒發對元都(指元代的首都大都)的歸屬感。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展示了作者對恒山的景色和文化底蘊的贊美。通過描繪山峰上的旌旗、樓觀和蒼煙,詩人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宏偉壯麗的山峰世界。詩中的"大茂維岳古帝孫"表達了恒山作為古代帝王的居所的歷史意義。"乾坤自有靈境在"則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的敬畏和靈性的追求。最后兩句"誰能借我兩黃鵠,長袖一拂元都門"則展示了作者對自己才華的自信和對元代文化的歸屬感。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展示了作者對恒山的景色和文化底蘊的贊美,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歷史和文化的思考和追求。
“大茂維岳古帝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héng shān
登恒山
dà mào wéi yuè gǔ dì sūn, tài pǔ wèi sàn zhēn qiǎo cún.
大茂維岳古帝孫,太樸未散真巧存。
qián kūn zì yǒu líng jìng zài, diàn wèi qǐ hé tā shān zūn.
乾坤自有靈境在,奠位豈合他山尊。
jiāo yuán jīng qí bái rì yuè, shān jiè lóu guān cāng yān tún.
椒原旌旗白日躍,山界樓觀蒼煙屯。
shuí néng jiè wǒ liǎng huáng gǔ, cháng xiù yī fú yuán dōu mén.
誰能借我兩黃鵠,長袖一拂元都門。
“大茂維岳古帝孫”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