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石何年滄海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鞭石何年滄海過”全詩
明鏡里、朝為青鬢,暮為華發。
弱水蓬萊三萬里,夢魂不到金銀闕。
更幾人、能有謝家山,飛仙骨。
山鳥,林花發。
玉杯冷,秋云滑。
彭殤共一醉,不爭毫末。
鞭石何年滄海過,三山只是尊中物。
暫放教、老子據胡床,邀明月。
分類: 滿江紅
作者簡介(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滿江紅 嵩山中作》元好問 翻譯、賞析和詩意
《滿江紅 嵩山中作》是元代作家元好問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滿江紅 嵩山中作
天上飛鳥,問誰派遣,東升西沒。明鏡里,早晨時是青絲發,傍晚則成華發。弱水蓬萊相隔三萬里,夢魂無法到達金銀闕。有幾個人,能夠擁有謝家山的飛仙之骨。山中的鳥兒,林間的花朵盛開。玉杯冰冷,秋云飄逸。彭殤與我共飲一杯,不爭辯瑣事。鞭石何時能跨越滄海,三座山峰只是尊中之物。暫時放下教條,老子坐在胡床上,邀請明月為伴。
詩詞的詩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觀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作者以嵩山為背景,描繪了天空中飛翔的鳥兒,表達了對自由和命運的思索。明鏡中的形象變化,象征著時間的流轉和人生的變遷。弱水蓬萊的距離象征著人與理想之間的隔閡,夢魂無法到達金銀闕,意味著追求功名利祿的虛幻和無法實現的遙遠目標。詩中提到謝家山的飛仙之骨,表達了對超凡脫俗的向往和追求。山中的鳥兒和林間的花朵則展現了自然的美麗和生機。玉杯的冷和秋云的滑,通過對物象的描繪,表達了生活的冷漠和變幻無常。最后,作者以彭殤共飲一杯的方式,表達了對友情和人情的珍視,不爭辯瑣事,追求內心的寧靜。鞭石跨越滄海的期許,以及三座山峰只是尊中之物的觀點,表達了對歷史和世界的思考。最后,作者以老子坐在胡床上邀請明月為伴的形象,表達了對寧靜和自然的向往。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觀和人生哲理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自由、追求、友情和寧靜的思考和追求。同時,通過對時間、距離和物象的描繪,展現了生活的無常和虛幻,以及對歷史和世界的思考。整體上,這首詩詞以嵩山為背景,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鞭石何年滄海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ǎn jiāng hóng sōng shān zhōng zuò
滿江紅 嵩山中作
tiān shàng fēi niǎo, wèn shuí qiǎn dōng shēng xī méi.
天上飛鳥,問誰遣、東生西沒。
míng jìng lǐ cháo wèi qīng bìn, mù wèi huá fà.
明鏡里、朝為青鬢,暮為華發。
ruò shuǐ péng lái sān wàn lǐ, mèng hún bú dào jīn yín quē.
弱水蓬萊三萬里,夢魂不到金銀闕。
gèng jǐ rén néng yǒu xiè jiā shān, fēi xiān gǔ.
更幾人、能有謝家山,飛仙骨。
shān niǎo, lín huā fā.
山鳥,林花發。
yù bēi lěng, qiū yún huá.
玉杯冷,秋云滑。
péng shāng gòng yī zuì, bù zhēng háo mò.
彭殤共一醉,不爭毫末。
biān shí hé nián cāng hǎi guò, sān shān zhǐ shì zūn zhōng wù.
鞭石何年滄海過,三山只是尊中物。
zàn fàng jiào lǎo zi jù hú chuáng, yāo míng yuè.
暫放教、老子據胡床,邀明月。
“鞭石何年滄海過”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仄韻) 去聲二十一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