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望兼之傳散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魯望兼之傳散人”全詩
次山有以稱聱叟,魯望兼之傳散人。
拂水遠天孤榜晚,夾村微雨一犁春。
不知圖畫誰名手,狀取江湖太古民。
分類:
作者簡介(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漢族,浙江大里黃賢村人(一說杭州錢塘)。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后,曾漫游江淮間,后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雜興四首》林逋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雜興四首》是宋代詩人林逋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掉臂何妨入隱淪,
高賢應總貴全真。
次山有以稱聱叟,
魯望兼之傳散人。
拂水遠天孤榜晚,
夾村微雨一犁春。
不知圖畫誰名手,
狀取江湖太古民。
中文譯文:
拋開世俗束縛何妨隱居,
高尚的人應該追求真實。
次山有人稱為聱叟,
魯望也傳承了散人的精神。
拂水遠天,孤榜晚歸,
夾村微雨,一犁春耕。
不知道是哪位畫家的作品,
描繪了江湖中古老的民風。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林逋對隱居生活和散人精神的贊美。詩人認為,拋開世俗的紛擾,選擇隱居是一種高尚的追求,因為只有在隱居中,人們才能真正接近自然和真實的自我。詩中提到的"次山"和"魯望"都是隱士的代表,他們以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傳承了散人的精神,成為了值得稱道的人物。
詩中描繪了拂水遠天、孤榜晚歸、夾村微雨等景象,展現了隱居生活的寧靜和與自然的親近。這些景象中蘊含著春天的氣息,表達了對春天的向往和對農耕生活的贊美。
最后兩句"不知圖畫誰名手,狀取江湖太古民"表達了詩人對畫家的贊美和對江湖民風的描繪。詩人欣賞畫家的技藝,但卻不知道畫作的作者是誰,這也暗示了詩人對于江湖民間藝術的推崇和對古老民風的珍視。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隱居生活和散人精神的贊美,以及對自然和民間藝術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于追求真實、遠離塵囂的向往和贊美。
“魯望兼之傳散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xìng sì shǒu
雜興四首
diào bì hé fáng rù yǐn lún, gāo xián yīng zǒng guì quán zhēn.
掉臂何妨入隱淪,高賢應總貴全真。
cì shān yǒu yǐ chēng áo sǒu, lǔ wàng jiān zhī chuán sǎn rén.
次山有以稱聱叟,魯望兼之傳散人。
fú shuǐ yuǎn tiān gū bǎng wǎn, jiā cūn wēi yǔ yī lí chūn.
拂水遠天孤榜晚,夾村微雨一犁春。
bù zhī tú huà shuí míng shǒu, zhuàng qǔ jiāng hú tài gǔ mín.
不知圖畫誰名手,狀取江湖太古民。
“魯望兼之傳散人”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