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論除非對遠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清論除非對遠公”全詩
柏子有芽生塔地,鶴毛無響墮廊風。
閑棲已合稱高士,清論除非對遠公。
不厭浮塵擬何了,片心難舍此緣中。
分類:
作者簡介(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漢族,浙江大里黃賢村人(一說杭州錢塘)。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后,曾漫游江淮間,后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寺居》林逋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寺居》是宋代詩人林逋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寺廟中的居住環境和內心感受。
詩中的第一句“浩然巾杖立秋鐘”表達了詩人在寺廟中靜靜地站立,聆聽著秋天的鐘聲。這里的“浩然”意味著宏大、廣闊,巾杖則象征著詩人的身份和修行。整個景象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接下來的兩句“院舍門門細徑通,柏子有芽生塔地”描述了寺廟內部的景色。院子的門門都通向狹窄的小徑,而柏樹上的新芽則生長在塔的周圍。這些細節描繪了寺廟的寧靜和生機。
第四句“鶴毛無響墮廊風”通過描寫鶴毛沒有聲音地飄落在走廊上的風中,進一步強調了詩人所處的環境的寧靜和靜謐。
接下來的兩句“閑棲已合稱高士,清論除非對遠公”表達了詩人對修行者的向往和敬仰。詩人認為只有與遠離塵囂的高人交流,才能真正談論清凈的道理。
最后兩句“不厭浮塵擬何了,片心難舍此緣中”表達了詩人對塵世的厭倦和對寺廟生活的眷戀。詩人感嘆自己無法擺脫塵世的紛擾,同時也難以割舍對寺廟生活的情感紐帶。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寺廟的景色和表達詩人的內心感受,展現了對寧靜、修行和遠離塵囂的向往。它傳達了一種對清凈生活的追求和對塵世的厭倦,同時也表達了對寺廟生活的眷戀和難舍之情。
“清論除非對遠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ì jū
寺居
hào rán jīn zhàng lì qiū zhōng, yuàn shě mén mén xì jìng tōng.
浩然巾杖立秋鐘,院舍門門細徑通。
bǎi zi yǒu yá shēng tǎ dì, hè máo wú xiǎng duò láng fēng.
柏子有芽生塔地,鶴毛無響墮廊風。
xián qī yǐ hé chēng gāo shì, qīng lùn chú fēi duì yuǎn gōng.
閑棲已合稱高士,清論除非對遠公。
bù yàn fú chén nǐ hé le, piàn xīn nán shè cǐ yuán zhōng.
不厭浮塵擬何了,片心難舍此緣中。
“清論除非對遠公”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