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舟微徑度深松”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泊舟微徑度深松”全詩
青山霽后云猶在,畫出東南四五峰。
(東南 一作:西南)
作者簡介(郎士元)
郎士元 唐代詩人。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縣)人。生卒年不詳。天寶十五載(756)登進士第。安史之亂中,避難江南。寶應元年(762)補渭南尉,歷任拾遺、補闕、校書等職,官至郢州刺史。 郎士元與錢起齊名,世稱"錢郎"。他們詩名甚盛,當時有"前有沈宋,后有錢郎"(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之說。
柏林寺南望翻譯及注釋
翻譯
還在溪上航行,就已聽到寺廟的悠悠鐘聲。停船拾階而上,山路蜿蜒穿越著秘密松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飄蕩。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蔥蔥,猶若剛剛畫成。
注釋
⑴遙:遠遠地。聞:聽見。精舍:佛寺,此處指柏林寺。
⑵泊:停船靠岸。徑:小路。度:度過,越過。
⑶霽(jì):雨止。
⑷東南:一作“西南”。
柏林寺南望鑒賞
唐代詩中有畫之作為數甚多,而這首小詩別具風味。恰如劉熙載所說:“畫出者必有主峰,為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筆,為余筆所拱向。……善書者必爭此一筆。”(《藝概·書概》)此詩題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結處點出。詩中所爭在此一筆,余筆無不服務于此。
詩中提到雨霽,可見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雖從天已放晴時寫起,卻饒有雨后之意。那山頂佛寺(精舍)的鐘聲竟能清晰地達于溪上,俾人“遙聞”,與雨浥塵埃、空氣澄清大有關系。未寫登山,先就溪上聞鐘,點出“柏林寺”,同時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遙聽鐘聲戀翠微”)。這不是詩的主筆,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鐘聲的誘惑,使詩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間小路(微徑)緩緩地導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說“松”,而從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頂。“空山新雨后”,四處彌漫著松葉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橫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來“度”盡“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題旨的妙筆。
“度”字已暗示窮盡“深松”,而達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開朗。迎入眼簾的首先是霽后如洗的“青山”。前兩句不曾有一個著色字,此時“青”字突現,便使人眼明。繼而吸引住視線的是天宇中飄飖的云朵。“霽后云猶在”,但這已不是濃郁的烏云,而是輕柔明快的白云,登覽者怡悅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帶出云,又是為下句進而由云襯托西南諸峰作了一筆鋪墊。
三句寫山,著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帶山脈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劃幾個山頭,著眼于山形,給人以異峰突起的感覺。峰數至于“四五”,則有錯落參差之致。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崢嶸的山峰猶如“畫出”。不用“襯”字而用“畫”字,別有情趣。言“襯”,則表明峰之固有,平平無奇;說“畫”,則似言峰之本無,卻由造物以云為毫、蘸霖作墨、以天為紙即興“畫出”,其色澤鮮潤,猶有剛脫筆硯之感。這就不但寫出峰的美妙,而且傳出“望”者的驚奇與愉悅。
這才是全詩點睛之筆。只有經過從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這里的畫面才見得特別精彩;只有經過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緒醞釀,這里的發現才令人尤為愉快。因而這里的“點睛”,有賴前三句的“畫龍”。用劉熙載的話說,那就是,詩人“爭”得這一筆的成功,與“余筆”的配合是分不開的。
“泊舟微徑度深松”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ó lín sì nán wàng
柏林寺南望
xī shàng yáo wén jīng shè zhōng, pō zhōu wēi jìng dù shēn sōng.
溪上遙聞精舍鐘,泊舟微徑度深松。
qīng shān jì hòu yún yóu zài, huà chū dōng nán sì wǔ fēng.
青山霽后云猶在,畫出東南四五峰。
dōng nán yī zuò: xī nán
(東南 一作:西南)
“泊舟微徑度深松”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