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蓑依樹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織蓑依樹根”全詩
燒蚌曬槎沫,織蓑依樹根。
野蘆編作室,青蔓與為門。
稚子將荷葉,還充犢鼻裩。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岸貧》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岸貧》是宋代詩人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岸邊貧窮,我無法從事農耕,也沒有雞鴨豬羊。我只能燒蚌殼曬漁網,編織草蓑衣,依靠樹根作為居所。野蘆草編成房屋,青蔓藤作為門。我把荷葉做成褲子,用來包裹嬰兒的鼻子。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的貧困生活,生活在岸邊,他沒有豐富的物質財富,生活簡單樸素。他靠捕捉蚌殼、漁網,編織草蓑衣來維持生計,樹根作為居所。野蘆草編成的房屋和青蔓作為門,展現了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方式。作者甚至將荷葉用來包裹嬰兒的鼻子,顯示了他的貧困和無奈。
這首詩詞反映了宋代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以及他們在貧困中堅持生活的艱辛和勇氣。盡管物質貧乏,作者仍然展現了對自然的敏感和對生活的熱愛。通過描繪簡樸的生活場景,詩人傳達了一種對貧困生活的坦然接受和積極樂觀的態度。這種態度激勵人們在逆境中保持希望和堅持,追求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這首詩詞的藝術價值在于它簡潔而質樸的描寫風格,通過寥寥數語勾勒出作者的生活境遇,以及對貧困生活的獨特感悟。它喚起了讀者對生活的思考,啟示人們從簡單和純粹中尋找快樂與滿足。同時,它也提醒我們珍惜現有的生活,不斷尋找內心的富足和寧靜,不被物質財富束縛。
“織蓑依樹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àn pín
岸貧
wú néng shì gēng huò, yì bù yǒu jī tún.
無能事耕獲,亦不有雞豚。
shāo bàng shài chá mò, zhī suō yī shù gēn.
燒蚌曬槎沫,織蓑依樹根。
yě lú biān zuò shì, qīng màn yǔ wèi mén.
野蘆編作室,青蔓與為門。
zhì zǐ jiāng hé yè, hái chōng dú bí kūn.
稚子將荷葉,還充犢鼻裩。
“織蓑依樹根”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