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食曾呼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得食曾呼伍”全詩
星占太史局,樹棲丞相府。
知時不失晦,得食曾呼伍。
幸無終夜鳴,須防人起舞。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雞》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雞》是宋代詩人梅堯臣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昂然大雄雞,
高冠紫沉羽。
星占太史局,
樹棲丞相府。
知時不失晦,
得食曾呼伍。
幸無終夜鳴,
須防人起舞。
詩意:
這首詩以描繪一只雞為主題,描述了它的驕傲和獨特之處。詩人以雄雞為象征,通過雄雞高昂的姿態、高聳的冠羽和紫色的羽毛,展示了它的雄偉和壯麗。詩中提到雞在太史局星象觀察臺上占據了一席之地,棲息在丞相府的樹上,這表明它的地位崇高。詩人稱贊雞懂得時機,在黃昏時分并不鳴叫,但一旦得到食物,就會發出呼伍的叫聲。最后,詩人告誡人們要小心,防止雞被人們引起舞蹈的動作。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一只雞的描繪,展現了它的威嚴和獨特之處。詩人以雞為象征,表達了對雞的贊美和敬意。詩中使用了形容詞和修辭手法,如"昂然"、"高冠"、"紫沉羽"等,以增強描繪的效果。描寫雞棲息的太史局和丞相府,突出了它的高貴和地位。詩人將雞與時間和食欲聯系在一起,強調了它對時機的敏感以及對食物的渴望。最后的警示,提醒人們要尊重雞的存在,不要嘲笑或捉弄它。整首詩運用了生動的描寫和對比手法,給人以美感和思考的空間,展現了詩人對生命中微小事物的關注和贊美之情。
“得食曾呼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
雞
áng rán dà xióng jī, gāo guān zǐ chén yǔ.
昂然大雄雞,高冠紫沉羽。
xīng zhàn tài shǐ jú, shù qī chéng xiàng fǔ.
星占太史局,樹棲丞相府。
zhī shí bù shī huì, dé shí céng hū wǔ.
知時不失晦,得食曾呼伍。
xìng wú zhōng yè míng, xū fáng rén qǐ wǔ.
幸無終夜鳴,須防人起舞。
“得食曾呼伍”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