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草自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城中草自長”全詩
山形象龍虎,宮地牧牛羊。
江上鷗無數,城中草自長。
臨流邀月飲,莫掛一毫芒。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金陵三首》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金陵三首》
作者:梅堯臣
朝代:宋代
中文譯文:
恃險不能久,
六朝今已亡。
山形象龍虎,
宮地牧牛羊。
江上鷗無數,
城中草自長。
臨流邀月飲,
莫掛一毫芒。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金陵(即現代南京)的景象和歷史變遷。詩人以金陵的山川地勢為表達對象,描繪了六朝時期的輝煌已經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現今的景象。六朝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齊、梁、陳、南朝后梁和南朝后唐六個朝代,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文化繁榮的時期。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金陵景物的描繪,展示了時間的流轉和歷史的滄桑。首兩句"恃險不能久,六朝今已亡"表達了人們不能依賴地勢的險要而保持長久的繁榮,以及六朝時期的輝煌已經成為過去。接著,詩人用"山形象龍虎,宮地牧牛羊"來形容金陵的山勢如龍虎盤踞,而宮殿的地方卻變成了放牧牛羊的田園景象,這種對比強調了興衰的變遷。
接下來的兩句"江上鷗無數,城中草自長"展示了江上飛翔的鷗鳥,以及城中草木的繁茂,表達了自然界的繁華和城市的荒蕪。最后兩句"臨流邀月飲,莫掛一毫芒"則呼喚著人們在江邊共賞月色,同時告誡人們不要掛懷過往的輝煌,要保持平和的心態。
整首詩用簡練而準確的語言,通過描繪金陵的景象,表達了興衰的感慨和人生的哲理。詩人以自然景物和歷史變遷為背景,以寥寥數語表達了對時光流轉和歷史沉淀的思考,引發讀者對興衰和變遷的深思。
“城中草自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 líng sān shǒu
金陵三首
shì xiǎn bù néng jiǔ, liù cháo jīn yǐ wáng.
恃險不能久,六朝今已亡。
shān xíng xiàng lóng hǔ, gōng dì mù niú yáng.
山形象龍虎,宮地牧牛羊。
jiāng shàng ōu wú shù, chéng zhōng cǎo zì zhǎng.
江上鷗無數,城中草自長。
lín liú yāo yuè yǐn, mò guà yī háo máng.
臨流邀月飲,莫掛一毫芒。
“城中草自長”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仄韻) 上聲二十二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