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失烏衣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已失烏衣巷”全詩
已失烏衣巷,還成白玉臺。
山盤猶隱見,江轉似昭回。
一聽高樓笛,依稀認落梅。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金陵三首》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金陵三首》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通過描繪金陵(即現代南京)清晨下雪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和對歲月流轉的感慨。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金陵逢曉雪,
撩亂逗云來。
已失烏衣巷,
還成白玉臺。
這里描繪了金陵清晨下雪的景象,雪花紛飛,飛舞在云層之間。金陵的街巷已經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潔白的玉臺,意味著雪花的美麗如同玉一般純潔。
山盤猶隱見,
江轉似昭回。
一聽高樓笛,
依稀認落梅。
山巒曲折蜿蜒,仍然隱約可見。江水轉彎回旋,宛如昭示著歲月的流轉。高樓上傳來的笛聲,讓人感到熟悉,仿佛又能聽到落梅的聲音。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金陵下雪的景象,展現了自然界的壯麗美景,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的感慨和對失去的懷念之情。雪花的純潔和落梅的聲音給人以安慰和慰藉,使人感受到歲月的變遷和生命的脆弱與無常。整首詩詞以樸實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思考,給人以深遠的意境和思索。
“已失烏衣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 líng sān shǒu
金陵三首
jīn líng féng xiǎo xuě, liáo luàn dòu yún lái.
金陵逢曉雪,撩亂逗云來。
yǐ shī wū yī xiàng, hái chéng bái yù tái.
已失烏衣巷,還成白玉臺。
shān pán yóu yǐn jiàn, jiāng zhuǎn shì zhāo huí.
山盤猶隱見,江轉似昭回。
yī tīng gāo lóu dí, yī xī rèn luò méi.
一聽高樓笛,依稀認落梅。
“已失烏衣巷”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三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