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荒涼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誰知荒涼城”全詩
不能恃以德,二國竟亦降。
邇來屢興廢,由險輕萬邦。
誰知荒涼城,空存如刳腔。
我今經其下,吊古語愧哤。
嗟哉石頭潮,助怒常舂撞。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金陵懷古》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金陵懷古》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金陵懷古》譯文:
秦朝不可依仗城闕,
吳國不可依仗壕江。
不能憑借高尚美德,
兩國竟然都淪陷。
近來歷經興衰起伏,
因為險要變得輕薄。
誰知如今這座荒涼的城市,
只剩下空蕩蕩的房屋。
我今天來到這里,
思念古人的言語而感到愧疚。
唉,石頭潮水啊,
你助長了憤怒,不斷沖擊著。
詩意和賞析:
《金陵懷古》表達了詩人對金陵(現今南京)的懷古之情。詩人以秦朝和吳國的興衰為引子,探討了一個國家或城市的命運和衰落與高尚美德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單純依仗城闕和壕江無法保證一個國家的安定和繁榮,更需要高尚的德行來支撐。然而,盡管兩國都曾經輝煌,卻最終淪落衰敗。詩人感嘆近年來的興廢起伏,指出由于忽視了險要之處而導致了輕薄的結果。他對于金陵的現狀感到惋惜,認為這座城市已經荒涼,只剩下空虛的殘跡。詩人自己來到金陵,感到慚愧,對古人的智慧和言行表示敬佩。最后,詩人以石頭潮水的形象來表現憤怒的情緒,暗示了詩人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和憤慨。
這首詩詞通過對金陵的懷古,展現了詩人對歷史興衰和人文榮辱的思考。詩人以金陵為例,提出了一種對于國家和城市發展的警示,強調了高尚的德行對于國家命運的重要性。他通過對金陵的描繪,表達了對于時局的憂慮和對于社會現狀的不滿。整首詩詞在用詞上富有形象感,通過對比和對景物的描寫,塑造了一種憤怒和悲涼的氛圍。
總的來說,這首《金陵懷古》通過對金陵的懷古之情,反映了詩人對興衰和美德之間的關系的思考,同時也抒發了對于社會現狀的不滿和憤慨之情。
“誰知荒涼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 líng huái gǔ
金陵懷古
qín mò shì zhàn gé, wú mò shì qiàn jiāng.
秦莫恃棧閣,吳莫恃壍江。
bù néng shì yǐ dé, èr guó jìng yì jiàng.
不能恃以德,二國竟亦降。
ěr lái lǚ xīng fèi, yóu xiǎn qīng wàn bāng.
邇來屢興廢,由險輕萬邦。
shéi zhī huāng liáng chéng, kōng cún rú kū qiāng.
誰知荒涼城,空存如刳腔。
wǒ jīn jīng qí xià, diào gǔ yǔ kuì máng.
我今經其下,吊古語愧哤。
jiē zāi shí tou cháo, zhù nù cháng chōng zhuàng.
嗟哉石頭潮,助怒常舂撞。
“誰知荒涼城”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