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尋松下到茅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卻尋松下到茅廬”全詩
折竹壓籬曾礙過,卻尋松下到茅廬。
分類: 西湖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對雪憶往歲錢塘西湖訪林逋三首》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對雪憶往歲錢塘西湖訪林逋三首》。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昔乘野艇向湖上,
泊岸去尋高士初。
折竹壓籬曾礙過,
卻尋松下到茅廬。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梅堯臣在錢塘西湖一帶追憶往事的情景。詩人曾乘坐小船漂泊在湖上,停靠岸邊,尋找初遇的高士。他回憶起曾經因為竹子和籬笆的阻礙而受到困擾,但現在他卻能夠找到松樹下的茅廬。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回憶往事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過去時光的懷念和對追尋理想的執著。詩中的"野艇"和"湖上"營造出寧靜而恬淡的氛圍,使讀者感受到湖光山色的美麗。梅堯臣追求高尚境界的心情在詩中得以體現,他不僅追憶過去與高士的相遇,還表達了自己對于追尋理想的堅定決心。折竹和壓籬的意象象征了困難和阻礙,但詩人并沒有停留在困境中,而是通過努力和堅持,最終找到了松樹下的茅廬,暗示著他追求理想的歸宿。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往事的懷念以及對理想的追求,展現了他積極向上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品質。讀者通過閱讀這首詩詞,不僅能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妙,還能在詩人的情感中找到共鳴,激發自己對于追求夢想的勇氣和力量。
“卻尋松下到茅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uì xuě yì wǎng suì qián táng xī hú fǎng lín bū sān shǒu
對雪憶往歲錢塘西湖訪林逋三首
xī chéng yě tǐng xiàng hú shàng, pō àn qù xún gāo shì chū.
昔乘野艇向湖上,泊岸去尋高士初。
zhé zhú yā lí céng ài guò, què xún sōng xià dào máo lú.
折竹壓籬曾礙過,卻尋松下到茅廬。
“卻尋松下到茅廬”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