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賤常甘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貧賤常甘分”全詩
俗情難可學,奏記向來無。
貧賤常甘分,崇高不解諛。
雖然門館隔,泣與眾人俱。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聞高平公殂謝述哀感舊以助挽歌三首》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聞高平公殂謝述哀感舊以助挽歌三首》。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一出屢更郡,
人皆望酒壺。
俗情難可學,
奏記向來無。
貧賤常甘分,
崇高不解諛。
雖然門館隔,
泣與眾人俱。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高平公殂謝的哀悼之情,以及對過去的回憶和對社會現狀的思考。詩中作者觀察到,在高平公歿世之后,人們都期望著有一壺酒來痛飲一番,以寄托對公侯的哀思之情。然而,作者認為凡俗之情難以模仿,無法通過奏章來表達。作者認為貧賤之人常常能夠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的處境,而高貴者卻往往無法擺脫諂媚和奉承之心。盡管作者和高平公的身份地位相差甚遠,但他與眾人一樣,都在為高平公的離世而感到悲痛。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高平公的哀悼之情和對社會現狀的思考。作者通過對俗情和奏記的對比,表達了對虛偽和奉承的批評,同時也強調了貧賤者的堅韌和高貴者的虛偽。詩人在表達自己悲痛的同時,也展示了對社會現象的敏銳觀察和獨立思考的態度。整首詩以簡練的文字傳達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對權貴世界的獨立思考,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獨立人格和反思精神。
“貧賤常甘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én gāo píng gōng cú xiè shù āi gǎn jiù yǐ zhù wǎn gē sān shǒu
聞高平公殂謝述哀感舊以助挽歌三首
yī chū lǚ gèng jùn, rén jiē wàng jiǔ hú.
一出屢更郡,人皆望酒壺。
sú qíng nán kě xué, zòu jì xiàng lái wú.
俗情難可學,奏記向來無。
pín jiàn cháng gān fēn, chóng gāo bù jiě yú.
貧賤常甘分,崇高不解諛。
suī rán mén guǎn gé, qì yǔ zhòng rén jù.
雖然門館隔,泣與眾人俱。
“貧賤常甘分”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二文 (仄韻) 去聲十三問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