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除誠未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翦除誠未難”全詩
曾誰具湯沐,正爾多蟣虱。
變黑居其元,懷絮宅非吉。
蒸如蟻亂緣,聚若蠶初出。
鬢搔劇蓬葆,何暇嗜梨栗。
翦除誠未難,所惡累形質。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秀叔頭虱》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秀叔頭虱》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吾兒久失恃,發括仍少櫛。
曾誰具湯沐,正爾多蟣虱。
變黑居其元,懷絮宅非吉。
蒸如蟻亂緣,聚若蠶初出。
鬢搔劇蓬葆,何暇嗜梨栗。
翦除誠未難,所惡累形質。
詩意:
這首詩詞以一個秀叔的頭虱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自身境遇的沮喪和無奈之情。詩中通過描述頭發亂蓬亂糟、頭虱滋生的情景,抒發了作者在家庭生活中失去依靠的感受,以及處境困難、命運多舛的無奈之情。
賞析:
這首詩詞運用了生動的形象描寫,通過頭發亂蓬和頭虱滋生的描述,傳達了作者對自身境遇的悲憤之情。詩中的吾兒指的是作者自己,失恃表示失去了他人的依靠和支持,發括仍少櫛意味著頭發亂糟,沒有人為他整理頭發。曾誰具湯沐,正爾多蟣虱,表達了作者對他人早已獲得舒適生活的羨慕和自己卻深陷困境的無奈。
詩中還提到頭發變黑、懷絮宅非吉,蒸如蟻亂緣、聚若蠶初出等描寫,進一步強調了作者的困境。鬢搔劇蓬葆,何暇嗜梨栗,表達了作者身處困境時無暇顧及享受美好事物的心情。
最后兩句詩翦除誠未難,所惡累形質,表明作者希望能夠解決自身困境,擺脫困擾他的頭虱,但同時也意味著這種困境可能并非易于解決,且問題的根源可能是自身形質所致。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描繪頭虱滋生和自身困境,抒發了作者對生活困頓的悲憤之情,同時也反映了宋代社會中底層人民面臨的困境和無奈。
“翦除誠未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ù shū tóu shī
秀叔頭虱
wú ér jiǔ shī shì, fā kuò réng shǎo zhì.
吾兒久失恃,發括仍少櫛。
céng shuí jù tāng mù, zhèng ěr duō jǐ shī.
曾誰具湯沐,正爾多蟣虱。
biàn hēi jū qí yuán, huái xù zhái fēi jí.
變黑居其元,懷絮宅非吉。
zhēng rú yǐ luàn yuán, jù ruò cán chū chū.
蒸如蟻亂緣,聚若蠶初出。
bìn sāo jù péng bǎo, hé xiá shì lí lì.
鬢搔劇蓬葆,何暇嗜梨栗。
jiǎn chú chéng wèi nán, suǒ è lèi xíng zhì.
翦除誠未難,所惡累形質。
“翦除誠未難”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