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雙鳧見黃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見雙鳧見黃雀”全詩
古壇蒼蘚少人行,不見雙鳧見黃雀。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雙鳧觀》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雙鳧觀》是宋代梅堯臣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雙鳧觀》中文譯文:
山下溪流照城郭,
幽庭柏子風自落。
古壇蒼蘚少人行,
不見雙鳧見黃雀。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景物描寫為主,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
詩的第一句“山下溪流照城郭”,通過溪流照映城郭的描繪,展現了山水與城市的交融之美,給人以寧靜和舒適的感覺。這里的山水景色可能是詩人居住的地方,也許是他的家鄉。溪流的流動與城郭的穩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自然與人類文明的共存。
第二句“幽庭柏子風自落”,通過描寫幽靜的庭院中,柏樹枝葉隨風自然而下的景象,表達了一種寧靜與安詳的意境。幽庭中的柏樹是詩人尋求心靈寄托和寧靜的象征,柏子風自落的景象則傳達了歲月靜好、自然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
第三句“古壇蒼蘚少人行”,描述了一座古壇上蒼蘚的景象,幾乎沒有人經過。這里的古壇象征著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沉淀,而蒼蘚的生長則表明它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少有人行的描寫暗示著古壇的荒涼和寂寥,也讓人不禁思考光陰流轉、人事如夢的哲理。
最后一句“不見雙鳧見黃雀”,以對比的手法點明了整首詩的主題。雙鳧是一種美麗的鳥類,可能象征著美好和理想。然而,在詩人的觀察中,他并沒有看到雙鳧,只看到了黃雀。這里的黃雀可能是平凡而普通的鳥類,代表了現實世界中的平庸和瑣碎。通過這種對比,詩人表達了對理想和美好的向往,同時也暗示人們在平凡中尋求內心的滿足和寧靜。
總體而言,梅堯臣的《雙鳧觀》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對寧靜、理想和美好的追求。詩人通過對山水、庭院、古壇和鳥類的描繪,以及對自然與人類文明的對比,營造出一種靜謐而深沉的詩意氛圍,引發人們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不見雙鳧見黃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uāng fú guān
雙鳧觀
shān xià xī liú zhào chéng guō, yōu tíng bǎi zi fēng zì luò.
山下溪流照城郭,幽庭柏子風自落。
gǔ tán cāng xiǎn shǎo rén xíng, bú jiàn shuāng fú jiàn huáng què.
古壇蒼蘚少人行,不見雙鳧見黃雀。
“不見雙鳧見黃雀”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