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鄉復傳召南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我鄉復傳召南化”全詩
水邊苦竹抽肥筍,石上老蕨拳紫茸。
泊船系纜宿明鏡,昭亭廟古攢瘦松。
陰風雨電潭心起,云遮北嶺如墨濃。
田秧浸綠白鷺立,內史出喜嘉賓從。
昔時謝公來賽神,蘭肴作椒金作鍾。
聯詩姓何名已失,板蠹粉落蟲鳥蹤。
我鄉復傳召南化,磨鏤黑石君亦逢。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送宣州簽判馬屯田兼寄知州邵司勛》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宣州簽判馬屯田兼寄知州邵司勛》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寒溪翠拖碧玉帶,
蒼山晴臥蛻骨龍。
水邊苦竹抽肥筍,
石上老蕨拳紫茸。
泊船系纜宿明鏡,
昭亭廟古攢瘦松。
陰風雨電潭心起,
云遮北嶺如墨濃。
田秧浸綠白鷺立,
內史出喜嘉賓從。
昔時謝公來賽神,
蘭肴作椒金作鍾。
聯詩姓何名已失,
板蠹粉落蟲鳥蹤。
我鄉復傳召南化,
磨鏤黑石君亦逢。
中文譯文:
寒溪翠水如玉帶,
蒼山晴時蛻龍骨。
水邊苦竹抽出肥嫩的筍,
石上古老的蕨鱗紫茸。
停船系纜宿于明亮的湖面,
昭亭廟里古老的瘦松樹密密相連。
陰風雨電激起湖心的波瀾,
云霧遮蔽北嶺如墨一般濃重。
田地里嫩秧浸潤綠色,白鷺矗立其中,
內史出來迎接喜慶的賓客。
昔日謝公曾來此地與神比賽,
蘭肴佳肴、黃金酒鐘。
聯詩的姓氏和名字已經遺失,
板蠹蟲飛揚,粉末凋零,不再有昔日的痕跡。
我故鄉再次傳來召南的變化,
磨鏤的黑石,你也會遭遇到。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詩人送宣州簽判馬屯田的情景,并寄托了對知州邵司勛的祝福和期望。
詩中以自然景物描繪出山水的美麗景色,如寒溪翠水、蒼山、水邊的苦竹和石上的老蕨。通過這些描寫,詩人展示了大自然的壯美和恢弘。
詩中還通過描寫明亮的湖面、古老的瘦松和陰風雨電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激蕩和情緒的起伏。北嶺被云遮蔽,給人以墨濃的感覺,增加了詩詞的意境和氛圍。
詩的后半部分描述了田地里綠色的秧苗和白鷺,以及內史為喜慶的賓客出迎的場景,展示了農田的豐收和人們的喜悅。
最后幾句提到了聯詩的姓氏和名字已經遺失,板蠹蟲和粉末的凋零,暗示了歲月的流轉和事物的消逝。然而,詩人也表達了對故鄉召南變化的期待和對黑石的磨鏤的祝福。
整首詩的詩意以山水自然景觀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動來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祝福,同時也映射了時光的流轉和人事的變遷。這首詩以細膩的描寫和富有意境的語言展現了宋代詩人梅堯臣的才華和對自然、人情的細膩觀察,給人以美感和思考的空間。
“我鄉復傳召南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xuān zhōu qiān pàn mǎ tún tián jiān jì zhī zhōu shào sī xūn
送宣州簽判馬屯田兼寄知州邵司勛
hán xī cuì tuō bì yù dài, cāng shān qíng wò tuì gǔ lóng.
寒溪翠拖碧玉帶,蒼山晴臥蛻骨龍。
shuǐ biān kǔ zhú chōu féi sǔn, shí shàng lǎo jué quán zǐ rōng.
水邊苦竹抽肥筍,石上老蕨拳紫茸。
pō chuán xì lǎn sù míng jìng, zhāo tíng miào gǔ zǎn shòu sōng.
泊船系纜宿明鏡,昭亭廟古攢瘦松。
yīn fēng yǔ diàn tán xīn qǐ, yún zhē běi lǐng rú mò nóng.
陰風雨電潭心起,云遮北嶺如墨濃。
tián yāng jìn lǜ bái lù lì, nèi shǐ chū xǐ jiā bīn cóng.
田秧浸綠白鷺立,內史出喜嘉賓從。
xī shí xiè gōng lái sài shén, lán yáo zuò jiāo jīn zuò zhōng.
昔時謝公來賽神,蘭肴作椒金作鍾。
lián shī xìng hé míng yǐ shī, bǎn dù fěn luò chóng niǎo zōng.
聯詩姓何名已失,板蠹粉落蟲鳥蹤。
wǒ xiāng fù chuán zhào nán huà, mó lòu hēi shí jūn yì féng.
我鄉復傳召南化,磨鏤黑石君亦逢。
“我鄉復傳召南化”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