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逢怒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安得逢怒獰”全詩
彼以不暴眾,此何獨忘生。
饑必見人食,不食且無名。
麋鹿能遠遁,安得逢怒獰。
由人不由常,役役官有程。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聞西山虎》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聞西山虎》是一首宋代梅堯臣創作的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
聞到西山上的虎嘯聲,
白日下,猛虎畏懼躲藏;
孤獨的旅人,夜晚勿行走,
虎不向眾人發起攻擊,
卻為何忘記了自己的生存命運。
饑餓迫使它必然看見人類的食物,
虎不食人,卻無名無份;
麋鹿能夠逃得遠遠的,
但如何逃脫它的憤怒兇猛?
人類由自身決定,而非受常理支配,
不得不屈從于權勢者的安排。
這首詩詞描述了西山上的虎,它在白天時畏懼陽光而躲藏起來,而夜晚里獨自一人的旅人則被勸阻不要行走。詩中暗示了虎的本性,雖然它不對眾人發起攻擊,但它也不會忘記自己作為猛獸的存在。作者通過描繪虎的行為,表達了人類在面對自然界的力量時的無奈和渺小感。
詩中還通過對比虎與麋鹿的命運,突顯了人類的自主性和被社會制度束縛的差異。麋鹿能夠遠離虎的憤怒,而人類卻無法逃脫它的威脅。最后兩句表達了人類命運的無常性,人們必須順從于權勢者的安排和規定。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將虎作為象征性的存在,揭示了人類在力量面前的無力感和生活的困境。同時,通過對比虎與麋鹿,反映了人類的處境和命運的無常性。這首詩詞以簡潔的文字描繪了深刻的哲理,使讀者感受到作者對人性和社會現實的思考。
“安得逢怒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én xī shān hǔ
聞西山虎
měng hǔ wèi bái rì, gū kè mò yè xíng.
猛虎畏白日,孤客莫夜行。
bǐ yǐ bù bào zhòng, cǐ hé dú wàng shēng.
彼以不暴眾,此何獨忘生。
jī bì jiàn rén shí, bù shí qiě wú míng.
饑必見人食,不食且無名。
mí lù néng yuǎn dùn, ān dé féng nù níng.
麋鹿能遠遁,安得逢怒獰。
yóu rén bù yóu cháng, yì yì guān yǒu chéng.
由人不由常,役役官有程。
“安得逢怒獰”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