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舌間關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百舌間關話”全詩
已聞高樹頭,百舌間關話。
幽人枕上聽不聽,變盡春聲始飛去。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百舌》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百舌》是宋代梅堯臣的詩作。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天窗明未明,颯颯過微雨。
已聞高樹頭,百舌間關話。
幽人枕上聽不聽,變盡春聲始飛去。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清晨的景象。作者通過窗戶看見天色還未完全明亮,微雨如絲飄灑。在高大的樹梢上,可以聽到百舌鳥間的互相交談。詩人躺在床上,靜靜地聆聽,不知道他是否真正傾聽到了這些聲音。而春天的聲音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失,開始飛離。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寂靜而又細膩的場景。天窗明未明的描寫使人感受到清晨時分的微妙氛圍,微雨颯颯的描繪增添了一絲清涼和濕潤的感覺。高樹上百舌鳥的互相交談,給讀者帶來了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同時也暗示了大自然的聲音和生命的存在。
詩人將自己置身于這個場景中,通過描述幽人枕上聽不聽,表達了對于外界聲音的敏感和內心的思考。最后一句"變盡春聲始飛去"則呼應了春天的漸行漸遠,象征著時光的流轉和事物的變遷。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傳達了作者對于清晨景色和春天聲音的觀察和感受,同時也讓讀者沉浸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又生動的場景中,引發對大自然和時間流轉的思考。
“百舌間關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ǎi shé
百舌
tiān chuāng míng wèi míng, sà sà guò wēi yǔ.
天窗明未明,颯颯過微雨。
yǐ wén gāo shù tóu, bǎi shé jiān guān huà.
已聞高樹頭,百舌間關話。
yōu rén zhěn shàng tīng bù tīng, biàn jǐn chūn shēng shǐ fēi qù.
幽人枕上聽不聽,變盡春聲始飛去。
“百舌間關話”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