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冢若魚鱗”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荒冢若魚鱗”全詩
劍佩不為土,衣冠應化塵。
枯骸托魑魅,細草沒麒麟。
何必問名氏,漢家多近親。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古冢》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古冢》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南陽古原上,荒冢若魚鱗。
劍佩不為土,衣冠應化塵。
枯骸托魑魅,細草沒麒麟。
何必問名氏,漢家多近親。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南陽古原上的一座荒廢的墓冢。冢墓之多猶如魚鱗般密集,其中的墓主人早已不再像活人一樣穿戴華麗的劍佩和衣冠,而是逐漸融入了土地之中,成為塵土的一部分。這些干癟的尸骨仿佛成為了邪惡鬼怪的棲身之地,而茂密的草叢掩埋了可能曾經存在的神秘動物麒麟。詩人并不關心這些墓冢的主人的名字和身份,因為在漢族中,相親相近的親屬關系非常普遍。
賞析:
《古冢》通過描繪南陽古原上的荒廢墓冢,表達了時間的流轉和人事的消逝。詩中的荒冢密布,形象地展示了歷史的沉淀和歲月的無情。詩人運用了冢墓、劍佩、衣冠、塵土、枯骸、魑魅、細草和麒麟等形象,以富有想象力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荒涼的畫面。這些形象的對比和沖突,凸顯了威嚴和輝煌的過去與現實的荒涼之間的反差。詩人通過描述墓冢中的枯骸和草叢,以及提到漢家多近親的觀點,反映了人生的短暫和個體的渺小,強調了時間的無情和歷史的變遷。
整首詩詞以簡練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時間流逝和人事消逝的思考,同時也蘊含著對歷史和親情的思索。通過具象的描寫和富有意象的表達,詩詞傳達了一種深沉而悲涼的情感,引發讀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歷史的思索。
“荒冢若魚鱗”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ǔ zhǒng
古冢
nán yáng gǔ yuán shàng, huāng zhǒng ruò yú lín.
南陽古原上,荒冢若魚鱗。
jiàn pèi bù wéi tǔ, yì guān yìng huà chén.
劍佩不為土,衣冠應化塵。
kū hái tuō chī mèi, xì cǎo méi qí lín.
枯骸托魑魅,細草沒麒麟。
hé bì wèn míng shì, hàn jiā duō jìn qīn.
何必問名氏,漢家多近親。
“荒冢若魚鱗”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