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藉各因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顧藉各因時”全詩
絲成繭已盡,盎亦誰復持。
道上有墮甑,車傍有鴟夷。
二物且莫笑,顧藉各因時。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二繰盎》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二繰盎》是宋代梅堯臣所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朝漬一盎繭,
繰就幾絢絲。
絲成繭已盡,
盎亦誰復持。
道上有墮甑,
車傍有鴟夷。
二物且莫笑,
顧藉各因時。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蠶絲的生產過程,表達了生命的短暫和無常,以及人生的無常和變幻。詩人以蠶絲為象征,通過描述蠶繭和絲線的生成與消亡,暗示人生的起伏和過程中的變化。
賞析:
詩的開篇以"朝漬一盎繭"來形容蠶絲的產生,"朝漬"指的是蠶吃桑葉的過程,"一盎繭"表示一只蠶吐絲所產生的繭。接著,詩人描述了繭被繰成絲線的過程,"繰就幾絢絲"表達了絲線的美麗和精致。
然而,詩的下半部分轉折,詩人表達了生命的短暫和無常。"絲成繭已盡,盎亦誰復持"意味著絲線繰制完畢后,繭也已經用盡,無法再承載絲線。這句話既可以理解為蠶絲生產的結束,也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終結。人的一生短暫,無法承載無窮無盡的時間和變化。
接下來的兩句詩"道上有墮甑,車傍有鴟夷"描繪了兩種被拋棄的容器,暗示了人生的無奈和離別。"墮甑"指的是被棄置的飯碗,"鴟夷"則是一種廢棄的車輛。這兩個形象都象征著被遺忘和被拋棄的命運。詩人通過描繪這些無用的容器,暗示了人生中的離別和無奈。
最后兩句"二物且莫笑,顧藉各因時"是詩人的勸慰之聲。詩人告訴讀者不要嘲笑這些被遺忘的容器,因為一切都是因時而變。物是因時而有用與無用的,并非永恒不變。人生也是如此,不同的時刻和階段,我們擁有不同的價值和意義。
總體而言,這首詩通過蠶絲的生產過程,抒發了對生命短暫和無常的思考,以及對人生無奈和變化的描繪。詩人以簡潔而準確的語言,表達了對生命和人生真實性的思考,引發讀者對生命的深思。
“顧藉各因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sūn duān sǒu cán shǒu shí wǔ shǒu qí shí èr qiāo àng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二繰盎
cháo zì yī àng jiǎn, qiāo jiù jǐ xuàn sī.
朝漬一盎繭,繰就幾絢絲。
sī chéng jiǎn yǐ jǐn, àng yì shuí fù chí.
絲成繭已盡,盎亦誰復持。
dào shàng yǒu duò zèng, chē bàng yǒu chī yí.
道上有墮甑,車傍有鴟夷。
èr wù qiě mò xiào, gù jí gè yīn shí.
二物且莫笑,顧藉各因時。
“顧藉各因時”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