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去國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應無去國嗟”全詩
磧寒鴻雁少,冰合水泉賒。
自有從軍樂,應無去國嗟。
春風曾不到,吹角寄梅花。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環州通判張殿丞》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環州通判張殿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
《環州通判張殿丞》
欲向蕭關外,窮陰雪暗沙。
磧寒鴻雁少,冰合水泉賒。
自有從軍樂,應無去國嗟。
春風曾不到,吹角寄梅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環州通判(一種官職)張殿丞的心境和情感。詩人表達了他渴望離開環州,前往邊塞的愿望。首句中的"欲向蕭關外"表達了他想要去蕭關(邊塞的關口)的心愿,而"窮陰雪暗沙"則描繪了邊塞的荒涼和惡劣的氣候條件。
第二句中,"磧寒鴻雁少,冰合水泉賒"描述了邊塞地區的嚴寒和荒蕪。"磧"指沙漠,"寒鴻雁少"指在沙漠中很少能見到飛翔的寒鴻和雁鳥,而"冰合水泉賒"則表明水源也因為嚴寒而凍結。
接下來的兩句"自有從軍樂,應無去國嗟"表達了張殿丞對從軍的快樂和對離開國家的困擾的矛盾心理。他認為從軍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因此不應該為離開國家而煩惱。
最后兩句"春風曾不到,吹角寄梅花"描繪了他遠離家鄉已久,久未感受到春天的溫暖。"吹角"指邊塞上的號角聲,而"寄梅花"則表達了他通過吹角傳遞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整首詩詞通過對環州通判張殿丞內心情感的描繪,表達了他渴望離開環州、從軍的心愿和對離開國家的矛盾心理,同時也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生動地刻畫出了邊塞地區的嚴寒、荒涼和艱苦,展現了作者對邊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應無去國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uán zhōu tōng pàn zhāng diàn chéng
環州通判張殿丞
yù xiàng xiāo guān wài, qióng yīn xuě àn shā.
欲向蕭關外,窮陰雪暗沙。
qì hán hóng yàn shǎo, bīng hé shuǐ quán shē.
磧寒鴻雁少,冰合水泉賒。
zì yǒu cóng jūn yuè, yīng wú qù guó jiē.
自有從軍樂,應無去國嗟。
chūn fēng céng bú dào, chuī jiǎo jì méi huā.
春風曾不到,吹角寄梅花。
“應無去國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