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化洛陽塵”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化洛陽塵”全詩
獨有煙霞染,況將山水親。
西風入關戍,宿雨過城闉。
誰羨飄然跡,吾車亦已巾。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客鄭遇曇穎自洛中東歸》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客鄭遇曇穎自洛中東歸》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禪衣本壞色,不化洛陽塵。
獨有煙霞染,況將山水親。
西風入關戍,宿雨過城闉。
誰羨飄然跡,吾車亦已巾。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鄭遇曇穎從洛陽東歸的情景。詩人禪衣本來已經破舊,沒有被洛陽的塵土所玷污。他獨自一人沐浴在煙霞的染色之中,更加親近山水的自然之美。西風吹入關口的邊防軍營,夜晚的雨水也滴過城門,詩人感嘆自己的自由之行不被羨慕,他的馬車上的巾帽早已不再華麗。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詩人鄭遇曇穎的歸鄉情景。詩人身著破舊的禪衣,但并不在意世俗的塵埃,保持著清靜和超然的心態。他在煙霞中徜徉,感受自然山水的美妙,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詩人通過對自然的感悟,表達了對自由與寧靜的追求。
詩中描繪的西風入關的情景和宿雨過城門的景象,給人一種邊塞的荒涼感,也暗示了詩人在歸途中所經歷的旅途艱辛。詩人的馬車上的巾帽已經不再華麗,也象征著他已經不追求世俗的虛飾,而是追求內心的自由和寧靜。
整首詩詞通過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超脫塵世的心態和對自由的向往。它以自然的景物為背景,展現了詩人內心世界的寧靜與安詳,傳達了一種追求淡泊和自由的心境。
“不化洛陽塵”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è zhèng yù tán yǐng zì luò zhōng dōng guī
客鄭遇曇穎自洛中東歸
chán yī běn huài sè, bù huà luò yáng chén.
禪衣本壞色,不化洛陽塵。
dú yǒu yān xiá rǎn, kuàng jiāng shān shuǐ qīn.
獨有煙霞染,況將山水親。
xī fēng rù guān shù, sù yǔ guò chéng yīn.
西風入關戍,宿雨過城闉。
shuí xiàn piāo rán jī, wú chē yì yǐ jīn.
誰羨飄然跡,吾車亦已巾。
“不化洛陽塵”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