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隱雷聲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隱隱雷聲散”全詩
昔嘗瞻畫袞,今實見升龍。
隱隱雷聲散,疏疏霧氣從。
予知仲尼廟,不是蓄乖慵。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孔子廟震》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孔子廟震》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文譯文:
霹靂下虛殿,破楹非夢兇。
昔嘗瞻畫袞,今實見升龍。
隱隱雷聲散,疏疏霧氣從。
予知仲尼廟,不是蓄乖慵。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孔子廟內發生的一次震動。詩人描述了震動的景象,虛殿下霹靂炸響,楹柱破碎,但這并非幻夢而是兇兆。詩人回憶過去曾看到畫像上的袞衣(古代貴族禮服),而今天卻親眼見到龍升天。雷聲隱隱傳來,霧氣散布在空中。詩人認為這次廟宇震動并非因為無緣無故的破壞,而是仲尼(孔子)廟宇中的神靈有所行動,不是無事可做的懶散狀態。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寫孔子廟宇的震動,傳達了一種思想和情感上的震撼。詩人運用景物描寫和象征手法,將孔子廟宇的震動與仲尼的精神聯系在一起,表達了對仲尼思想和精神力量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首先,詩人以虛殿下的霹靂和破碎的楹柱來描繪廟宇的震動,通過這種物理的景象傳達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氛圍,暗示了廟宇中神靈的活動。接著,詩人通過回憶過去看到的畫像上的袞衣和現實中的升龍,將過去與現在連接在一起,強調了廟宇中的神靈與現實世界的聯系,表達了對仲尼思想的現實化和實踐化的認可。
隨后,詩人以隱隱雷聲和疏疏霧氣的描寫,創造了一種神秘而隱晦的氛圍,增強了詩詞的神秘感和超脫感。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這次廟宇震動的解讀,詩人認為這是仲尼廟宇中的神靈有所行動,不是懶散無為的狀態,而是有意識、有活力的存在。
整首詩詞通過景物描寫和象征手法,將廟宇震動與仲尼思想的力量聯系起來,表達了對仲尼思想的崇敬和敬畏之情,同時也強調了思想的實踐和活力的重要性。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和凝練的形象,展現了宋代文人對孔子思想的推崇和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之情。
“隱隱雷聲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ǒng zǐ miào zhèn
孔子廟震
pī lì xià xū diàn, pò yíng fēi mèng xiōng.
霹靂下虛殿,破楹非夢兇。
xī cháng zhān huà gǔn, jīn shí jiàn shēng lóng.
昔嘗瞻畫袞,今實見升龍。
yǐn yǐn léi shēng sàn, shū shū wù qì cóng.
隱隱雷聲散,疏疏霧氣從。
yǔ zhī zhòng ní miào, bú shì xù guāi yōng.
予知仲尼廟,不是蓄乖慵。
“隱隱雷聲散”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四旱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