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袂蒙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引袂蒙面”全詩
既見既惡之,引袂蒙面。
謂人莫爾辨,而自辨之。
誰謂無鬼,孰俾之譴。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閔讒狡二章》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閔讒狡二章》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彼狡之將死,若有以見。
既見既惡之,引袂蒙面。
謂人莫爾辨,而自辨之。
誰謂無鬼,孰俾之譴。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狡猾之人的深深厭惡和不屑。詩人借用"彼狡"來指代狡猾之人,他們行將死亡,但他們的真實面目仍然難以被揭露。當人們看到他們的真實嘴臉后,對其感到厭惡,詩人則用引袖蒙面的手法來表示自己對這種行為的不屑。然后,詩人指出人們常常不能正確辨別狡猾之人,卻能清楚辨認自己,從而批判了這種雙重標準。最后兩句表達了一個問題:誰能斷言世界上沒有鬼神呢?如果有人敢這樣斷言,那么他們將受到責難。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狡猾之人的描繪,展示了作者對虛偽和雙重標準的批判態度。詩人通過強烈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狡猾之人的厭惡和不滿,同時也表達了對人們容易自欺欺人的現象的深思。詩中使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對狡猾之人的揭示,凸顯了自身的清廉和坦誠。最后兩句則呼應了整首詩的主題,提醒人們不要妄下斷言,不要對超自然現象抱有絕對的否定態度。整首詩簡練而富有力量,語言直接,情感鮮明,給人以深思和啟示。
“引袂蒙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ǐn chán jiǎo èr zhāng
閔讒狡二章
bǐ jiǎo zhī jiāng sǐ, ruò yǒu yǐ jiàn.
彼狡之將死,若有以見。
jì jiàn jì è zhī, yǐn mèi méng miàn.
既見既惡之,引袂蒙面。
wèi rén mò ěr biàn, ér zì biàn zhī.
謂人莫爾辨,而自辨之。
shuí wèi wú guǐ, shú bǐ zhī qiǎn.
誰謂無鬼,孰俾之譴。
“引袂蒙面”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