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變椹色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歸變椹色服”全詩
孫舟洞庭去,落日松江宿。
水煙晦琴徽,山月上巖屋。
野童遙相迎,風葉鳴橡槲。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送良玉人上還昆山》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良玉人上還昆山》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梅堯臣。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來衣茶色袍,歸變椹色服。
穿著茶色的袍子來到,歸去時換上椹色的服裝。
孫舟洞庭去,落日松江宿。
孫舟乘船去洞庭湖,夕陽下宿在松江。
水煙晦琴徽,山月上巖屋。
水霧籠罩著琴弦,山月照在巖屋上。
野童遙相迎,風葉鳴橡槲。
野童從遠處迎接,風吹樹葉橡樹和槲樹發出聲音。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送別良玉人的場景。詩人以描繪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緒。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描繪衣著的變化、船行的景象、水煙籠罩的琴弦、山月照射的巖屋等細膩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離別的感慨和對自然景色的贊美之情。詩中的孫舟洞庭和落日松江是具體的地點,給人一種遠行歸來的感覺。
詩詞中的“茶色袍”和“椹色服”是通過色彩的變化來表達離別和歸來的情感。茶色象征著離別時的憂傷和無奈,而椹色則表示歸來時的欣喜和喜悅。
最后兩句詩以自然景色和孩童的形象作為點睛之筆。水煙晦暗了琴弦,山月照亮了巖屋,形容了離別時的憂愁和歸來時的歡喜。野童遠遠地迎接,風吹動樹葉,給整首詩詞增添了一絲生動活潑的氣息。
整首詩詞雖然篇幅不長,但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和色彩的運用,傳遞出了作者對別離和歸鄉的復雜情感的表達,以及對自然景色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歸變椹色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liáng yù rén shàng hái kūn shān
送良玉人上還昆山
lái yī chá sè páo, guī biàn shèn sè fú.
來衣茶色袍,歸變椹色服。
sūn zhōu dòng tíng qù, luò rì sōng jiāng sù.
孫舟洞庭去,落日松江宿。
shuǐ yān huì qín huī, shān yuè shàng yán wū.
水煙晦琴徽,山月上巖屋。
yě tóng yáo xiāng yíng, fēng yè míng xiàng hú.
野童遙相迎,風葉鳴橡槲。
“歸變椹色服”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