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府兵吏爭迎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陜府兵吏爭迎走”全詩
酒行殷勤意豈疏,酒罷躊躇悲更有。
行當何之來者誰,陜府兵吏爭迎走。
壺漿往往過函關,翰林惜別方攜手。
自言老大遇知難,愿得公詩為不朽。
公因索筆作長謠,落落寓言誠十九。
我慚竹管廁宮懸,縱合律度應非偶。
太守西行已不貧,忽獲明珠盈大斗。
歸立螭頭未是遲,暫向棠陰問遺叟。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次韻和永叔贈別擇之赴陜郊》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和永叔贈別擇之赴陜郊》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古人相送贈以言,
今人相送舉以酒。
酒行殷勤意豈疏,
酒罷躊躇悲更有。
行當何之來者誰,
陜府兵吏爭迎走。
壺漿往往過函關,
翰林惜別方攜手。
自言老大遇知難,
愿得公詩為不朽。
公因索筆作長謠,
落落寓言誠十九。
我慚竹管廁宮懸,
縱合律度應非偶。
太守西行已不貧,
忽獲明珠盈大斗。
歸立螭頭未是遲,
暫向棠陰問遺叟。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古人和現代人在送別時的不同方式。古人相送時以言語相贈,而現代人則以舉杯相送。詩人認為盡管現代人的送別方式更加熱情殷勤,但送別之后的離別之情卻更加深沉悲切。詩人不禁思考自己前往何處,有誰來迎接他。他到達陜府之后,發現士兵和官員們都爭相迎接他。壺中的酒一次次地過關,而文人官員們則珍惜離別的時刻,緊握雙手相送。詩人自言自語,表示自己年事已高,遇到困難,希望得到詩人永叔的詩作,以使自己的名字流傳不朽。于是,永叔因此而要求詩人梅堯臣寫一首長詩,其中蘊含深意,誠意十足。詩人自謙說自己的才藝不及永叔,但并非偶然能夠合拍韻律。太守已經出使西方,已經富有,忽然間獲得了一顆明珠,足夠填滿大斗。詩人表示自己回到家中立即將這顆明珠插在螭龍的頭部,表示遲早會完成此事。最后,詩人決定暫時前往棠陰,請教年邁的長者。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古今送別方式的對比,表達了離別之情的深沉和傷感。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送別時的情景,同時展示了對未來的期許和對友誼的珍視。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古人與今人、言與酒、殷勤與躊躇等對照,突顯了離別的悲涼和思念之情。詩人對自身的自謙和對永叔的贊美,展示了詩人的謙遜和對友情的真摯。整首詩詞流暢自然,意境清新,通過對細節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離別和友情的感慨與思考,給人以思索和共鳴的空間。
“陜府兵吏爭迎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hé yǒng shū zèng bié zé zhī fù shǎn jiāo
次韻和永叔贈別擇之赴陜郊
gǔ rén xiāng sòng zèng yǐ yán, jīn rén xiāng sòng jǔ yǐ jiǔ.
古人相送贈以言,今人相送舉以酒。
jiǔ xíng yīn qín yì qǐ shū, jiǔ bà chóu chú bēi gèng yǒu.
酒行殷勤意豈疏,酒罷躊躇悲更有。
háng dāng hé zhī lái zhě shuí, shǎn fǔ bīng lì zhēng yíng zǒu.
行當何之來者誰,陜府兵吏爭迎走。
hú jiāng wǎng wǎng guò hán guān, hàn lín xī bié fāng xié shǒu.
壺漿往往過函關,翰林惜別方攜手。
zì yán lǎo dà yù zhī nán, yuàn dé gōng shī wèi bù xiǔ.
自言老大遇知難,愿得公詩為不朽。
gōng yīn suǒ bǐ zuò zhǎng yáo, luò luò yù yán chéng shí jiǔ.
公因索筆作長謠,落落寓言誠十九。
wǒ cán zhú guǎn cè gōng xuán, zòng hé lǜ dù yīng fēi ǒu.
我慚竹管廁宮懸,縱合律度應非偶。
tài shǒu xī xíng yǐ bù pín, hū huò míng zhū yíng dà dǒu.
太守西行已不貧,忽獲明珠盈大斗。
guī lì chī tóu wèi shì chí, zàn xiàng táng yīn wèn yí sǒu.
歸立螭頭未是遲,暫向棠陰問遺叟。
“陜府兵吏爭迎走”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