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壁剝月蝸涎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野壁剝月蝸涎涂”全詩
庭中兩株石楠樹,上有山鳥相呼。
當時聯巢接飛者,一落梁宋一海隅。
扶桑日枝幾千尺,光彩不獨生陽烏。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奉和寄宣州廣教文鑒師》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奉和寄宣州廣教文鑒師》是宋代梅堯臣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秋池對門蓮子枯,
野壁剝月蝸涎涂。
庭中兩株石楠樹,
上有山鳥相呼。
當時聯巢接飛者,
一落梁宋一海隅。
扶桑日枝幾千尺,
光彩不獨生陽烏。
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寄托情感來表達作者的思考和感受。
詩中首先描述了對門秋池旁蓮花凋謝的景象,蓮子已經枯萎,暗示著秋季的凋零和時光的流逝。接著,詩人描繪了野壁上月亮的倒影,仿佛是蝸牛的涎涂在上面,形象生動地展現了自然界的景象。
接下來,詩人描述了庭院中兩株石楠樹,樹上的山鳥在互相呼喚。這里通過描繪自然界中的生命和聲音,表達了生機勃勃的氣息。
詩詞的后半部分描述了聯巢飛翔的鳥群,它們在不同的地方停留,一時在梁宋之間,一時在海隅之上。這揭示了鳥兒在遷徙過程中的自由和無拘束的狀態。
最后,詩人描繪了扶桑的日出,樹枝幾千尺高,這里的扶桑指的是日本,寓意東方的朝陽。詩人認為扶桑的光彩不僅照亮了自己的領土,還能照耀整個世界,不僅僅是給黑烏鴉生活的陽光,而是給所有人帶來希望和光明。
整首詩詞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季節變遷、自由飛翔和光明希望的思考和感受。同時,通過對具體景物的細膩描繪,展現了詩人的藝術才華和對自然界的敏感觸動。
“野壁剝月蝸涎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èng hé jì xuān zhōu guǎng jiào wén jiàn shī
奉和寄宣州廣教文鑒師
qiū chí duì mén lián zǐ kū, yě bì bō yuè wō xián tú.
秋池對門蓮子枯,野壁剝月蝸涎涂。
tíng zhōng liǎng zhū shí nán shù, shàng yǒu shān niǎo xiāng hū.
庭中兩株石楠樹,上有山鳥相呼。
dāng shí lián cháo jiē fēi zhě, yī luò liáng sòng yī hǎi yú.
當時聯巢接飛者,一落梁宋一海隅。
fú sāng rì zhī jǐ qiān chǐ, guāng cǎi bù dú shēng yáng wū.
扶桑日枝幾千尺,光彩不獨生陽烏。
“野壁剝月蝸涎涂”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