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書如曉過秋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大書如曉過秋原”全詩
長松怪柏皆成炭,豫氏觀傍不解吞。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觀張中樂書大字》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觀張中樂書大字》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述了觀賞張中樂的大字書法作品時的情景。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芝旭馳名世有孫,
大書如曉過秋原。
長松怪柏皆成炭,
豫氏觀傍不解吞。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景物描寫的方式展現了張中樂的大字書法作品給人帶來的震撼和觸動。詩的開頭,以"芝旭"來形容張中樂的名氣,意為他的聲望如太陽升起一般輝煌。"馳名世有孫"表明他的名聲傳遍了整個世界,世人皆知。接著,詩人運用"大書如曉過秋原"來形容張中樂的作品,意味著他的書法如同旭日照耀在草原上,具有極大的力量和美感。這里的"秋原"可以理解為廣闊的原野,強調了作品的宏大和氣勢。詩中提到的"長松"和"怪柏"都是常用的象征性意象,這里以它們成為炭的形象來表達張中樂的書法技藝之高超,使得這些本來堅固長久的松柏也被他的書法所壓倒。最后一句"豫氏觀傍不解吞"表明在豫氏觀附近的人們對張中樂的書法作品贊嘆不已,但同時又感到難以吞咽,即難以理解其中的深意和境界。
整首詩以景物描寫為主,通過對張中樂書法作品的形象化描繪,展示了他的才華和造詣。作者運用夸張和象征手法,使得作品具有強烈的張力和藝術感。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與書法藝術的結合,表達了對張中樂書法作品的贊嘆和敬仰,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藝術的追求和對高超技藝的向往。
“大書如曉過秋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ān zhāng zhōng lè shū dà zì
觀張中樂書大字
zhī xù chí míng shì yǒu sūn, dà shū rú xiǎo guò qiū yuán.
芝旭馳名世有孫,大書如曉過秋原。
cháng sōng guài bǎi jiē chéng tàn, yù shì guān bàng bù jiě tūn.
長松怪柏皆成炭,豫氏觀傍不解吞。
“大書如曉過秋原”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