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服華顛色相似”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素服華顛色相似”全詩
旨蓄曾無御寒具,細君唯有隱居釵。
月銜遠入魚銜浪,潮退長汀蚌閣崖。
素服華顛色相似,青銅不忍見形骸。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過淮》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過淮》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經過淮河時的情景和內心感受。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侍親數數來浮汴,
護櫬迢迢復渡淮。
旨蓄曾無御寒具,
細君唯有隱居釵。
月銜遠入魚銜浪,
潮退長汀蚌閣崖。
素服華顛色相似,
青銅不忍見形骸。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梅堯臣侍奉親人數年后,他護送親人的靈柩從浮橋過淮河的情景。詩人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情感和思考。他提到早年曾沒有準備御寒的衣物,只有他的妻子隱居在家,有一把鋒利的釵。在夜晚,他看到月光映照在魚和波浪上,潮水退去后,長灘上出現了蚌和崖。他們的素衣和華冠看起來相似,但青銅鏡卻不忍意見自己的形象。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具體的場景,同時也折射出詩人內心的情感。詩人通過描述自己侍奉親人和護送靈柩的經歷,表達了對親情的珍視和敬意。他的言語中透露著對家庭、責任和生命的思考。
詩中描繪的淮河景色以及夜晚的月光和潮水退去后的景象,給人以自然與寧靜的感覺。詩人將自己的內心感受與外在世界相結合,通過對月銜魚銜浪、潮退蚌閣崖等細節的描繪,展示了他對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對生命變遷的思考。
詩中的“旨蓄曾無御寒具,細君唯有隱居釵”表達了詩人年少時貧困的境遇,而妻子的隱居和一把釵則象征著她在家中守望和堅守的形象。
最后兩句“素服華顛色相似,青銅不忍見形骸”表達了詩人不忍直視自己的形象,暗示了對時光流轉和生命脆弱性的思考。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有力的語言,將作者的情感與自然景色相融合,展示了對家庭、親情和生命的深思和感悟。
“素服華顛色相似”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ò huái
過淮
shì qīn shǔ shù lái fú biàn, hù chèn tiáo tiáo fù dù huái.
侍親數數來浮汴,護櫬迢迢復渡淮。
zhǐ xù céng wú yù hán jù, xì jūn wéi yǒu yǐn jū chāi.
旨蓄曾無御寒具,細君唯有隱居釵。
yuè xián yuǎn rù yú xián làng, cháo tuì cháng tīng bàng gé yá.
月銜遠入魚銜浪,潮退長汀蚌閣崖。
sù fú huá diān sè xiàng shì, qīng tóng bù rěn jiàn xíng hái.
素服華顛色相似,青銅不忍見形骸。
“素服華顛色相似”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