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親非泣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泣親非泣玉”全詩
鳴咽同歸櫓,悲哀欲問天。
泣親非泣玉,流淚劇流泉。
春鮆橫刀膾,何心更食鮮。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寒食日過荊山》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寒食日過荊山》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郵雖禁火,嶺樹自生煙。
鳴咽同歸櫓,悲哀欲問天。
泣親非泣玉,流淚劇流泉。
春鮆橫刀膾,何心更食鮮。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在寒食節過后經過荊山的情景。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一天禁止生火,而山中的樹木卻自然地冒出了煙霧。詩人在此時感慨萬分,思緒紛飛,表達了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對生死的思考。
賞析:
1. 詩人通過"山郵雖禁火,嶺樹自生煙"這兩句,以對比的手法表現了節日與自然的矛盾。寒食節禁火的規矩與山中的樹木自然冒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強調了自然的力量與人為規定的矛盾。
2. "鳴咽同歸櫓,悲哀欲問天"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悲傷和痛苦,他沉浸在對親人的思念之中,感到無法排解的悲哀,希望能夠借問蒼天來尋找答案。
3. "泣親非泣玉,流淚劇流泉"通過對淚水的描繪,詩人表達了自己對親人的深深思念。詩中的淚水如同泉水般涌流不止,表達了詩人內心悲痛的情感。
4. "春鮆橫刀膾,何心更食鮮"這兩句詩意深遠。春鮆是一種魚類,橫刀膾意味著將魚切成片狀。詩人在此表達了對享受美食的無心,因為他內心深處的悲傷和思念使他無法真正盡情享受美味。
整首詩以離別、悲傷為主題,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以及對親人的思念表達了詩人內心深沉的情感。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悲傷和思考,給人以深思和共鳴。
“泣親非泣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án shí rì guò jīng shān
寒食日過荊山
shān yóu suī jìn huǒ, lǐng shù zì shēng yān.
山郵雖禁火,嶺樹自生煙。
míng yàn tóng guī lǔ, bēi āi yù wèn tiān.
鳴咽同歸櫓,悲哀欲問天。
qì qīn fēi qì yù, liú lèi jù liú quán.
泣親非泣玉,流淚劇流泉。
chūn cǐ héng dāo kuài, hé xīn gèng shí xiān.
春鮆橫刀膾,何心更食鮮。
“泣親非泣玉”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二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