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有漁人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知有漁人泊”全詩
江溟杳不分,誰方在高閣。
是時孤雁去,應認光中落。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和端式上人十詠其九漁舟火》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端式上人十詠其九漁舟火》是梅堯臣所寫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蘆洲一點明,知有漁人泊。
江溟杳不分,誰方在高閣。
是時孤雁去,應認光中落。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漁舟夜晚起火的場景。詩人在蘆洲的夜晚看到了一點明亮的光芒,知道有漁人泊船停留。江水的波瀾在黑暗中看不清,無法分辨高閣上是誰。這時候,一只孤雁飛走了,它可能會把光芒當作是月亮而迷失方向。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漁舟夜晚起火的景象,展現了作者對于自然與人類活動的細膩觀察。詩中的蘆洲、漁人、江溟、高閣和孤雁等形象,都通過短短的幾句話勾勒出來,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詩中的“蘆洲一點明”描繪了漁舟起火的一點光芒,通過這一細節,詩人巧妙地引發讀者的聯想,使得整個場景更加生動。詩中的江溟被形容為“杳不分”,強調了黑暗的朦朧感,增加了神秘的氛圍。高閣上的人物是模糊不清的,增加了詩中的懸念和未知感。最后,孤雁離開了,詩人暗示其可能因為光芒的迷惑而飛錯方向,表達了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容易迷失的主題。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傳遞了作者對于漁舟火災的觀察和思考,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摹,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微妙關系。這樣的描寫方式使得詩詞充滿了意境和情感,引發讀者對于生命和命運的思考。
“知有漁人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duān shì shàng rén shí yǒng qí jiǔ yú zhōu huǒ
和端式上人十詠其九漁舟火
lú zhōu yì diǎn míng, zhī yǒu yú rén pō.
蘆洲一點明,知有漁人泊。
jiāng míng yǎo bù fēn, shuí fāng zài gāo gé.
江溟杳不分,誰方在高閣。
shì shí gū yàn qù, yīng rèn guāng zhōng luò.
是時孤雁去,應認光中落。
“知有漁人泊”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