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耳傳書近已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黃耳傳書近已通”全詩
共嘆流年同轉轂,各驚華發似飛蓬。
河冰夜合知霜勁,塞霧朝開見日紅。
臘盡春來又相遠,江南江北望歸鴻。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和宋次道答弟中道寄懷》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宋次道答弟中道寄懷》是宋代詩人梅堯臣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陸家兄弟苦西東,
黃耳傳書近已通。
共嘆流年同轉轂,
各驚華發似飛蓬。
河冰夜合知霜勁,
塞霧朝開見日紅。
臘盡春來又相遠,
江南江北望歸鴻。
詩意:
這首詩詞是梅堯臣給宋次道的回信,回答弟弟中道寄來的思念之情。詩中描繪了陸家兄弟分離的苦楚和相思之情,表達了對時光流轉的感慨,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各自的成長和變化。詩人通過描寫河冰合攏、塞霧消散,以及季節的變換,表達了時間的流逝和人生的離合悲歡。最后,詩人以江南江北望歸鴻的景象,表達了對家人的思念和盼望。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家人分離的痛苦和相思之情。詩人運用自然景物的描寫,如河冰夜合、塞霧朝開,寓意著時間的流逝和人生的不可逆轉。詩人將自己與弟弟的遭遇相對照,各自經歷了成長和變化,使詩詞更具情感共鳴。最后,詩人以望歸鴻的景象,表達了對家人的思念和對重聚的渴望。
整首詩詞情感真摯,通過對家人離散和思念之情的描繪,展示了詩人對家庭和親情的關懷和深情。同時,詩人通過自然景物的運用,將時間與空間相結合,使詩詞更具意境和哲理。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復雜的情感,展示了梅堯臣細膩的情感表達能力,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黃耳傳書近已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sòng cì dào dá dì zhōng dào jì huái
和宋次道答弟中道寄懷
lù jiā xiōng dì kǔ xī dōng, huáng ěr chuán shū jìn yǐ tōng.
陸家兄弟苦西東,黃耳傳書近已通。
gòng tàn liú nián tóng zhuǎn gǔ, gè jīng huá fà shì fēi péng.
共嘆流年同轉轂,各驚華發似飛蓬。
hé bīng yè hé zhī shuāng jìn, sāi wù cháo kāi jiàn rì hóng.
河冰夜合知霜勁,塞霧朝開見日紅。
là jǐn chūn lái yòu xiāng yuǎn, jiāng nán jiāng běi wàng guī hóng.
臘盡春來又相遠,江南江北望歸鴻。
“黃耳傳書近已通”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