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非所敵”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金城非所敵”全詩
鐵甕喻其堅,金城非所敵。
前朝經喪亂,曾是輕鋒鏑。
覽古一徜徉,空聽漁浦笛。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和穎上人南徐十詠其一鐵甕城》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穎上人南徐十詠其一鐵甕城》是宋代梅堯臣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壍江以為池,
增山以為壁。
鐵甕喻其堅,
金城非所敵。
前朝經喪亂,
曾是輕鋒鏑。
覽古一徜徉,
空聽漁浦笛。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以壍江為池、以增山為壁的鐵甕城。鐵甕象征著堅固,金城都無法與之匹敵。前朝經歷了災難和戰亂,這座城池曾經是輕便的箭鏃之所。詩人在城中漫步,放眼古代的輝煌,只能聆聽著漁浦上的笛聲。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鐵甕城的形象,表達了堅固之城的威武和歷經歲月的滄桑。壍江作為城池的池水,增山作為城池的壁壘,構成了一幅壯麗的景象,凸顯了城池的宏偉和壯麗之美。鐵甕象征著城池的堅固,意味著這座城池異常堅固,無法被攻破。金城非所敵,說明這座城池的堅固程度超過了一般的金城要塞。
詩中提到前朝經歷了喪亂,這座城池曾經是輕鋒箭鏃的目標。這表明這座城池曾經面臨過戰亂和危險,但仍然屹立不倒,承受住了考驗。這種歷經滄桑的城池更加顯得堅不可摧。
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漫步于城中,回望古代的輝煌。他空聽著漁浦上的笛聲,仿佛沉浸在歷史的長河中,感受著古代的風韻和情懷。這種情景給人一種超脫塵世的感覺,強調了詩人對古代文化的向往和追溯。
總體來說,這首詩通過描述一座堅固的鐵甕城,描繪了城池的壯麗和歷史的滄桑。詩人對城池的贊美和對古代文化的追溯表達了他對歷史的敬仰和對傳統的向往。整首詩意境高遠,情感深沉,是一首充滿豪情壯志的詩詞作品。
“金城非所敵”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yǐng shàng rén nán xú shí yǒng qí yī tiě wèng chéng
和穎上人南徐十詠其一鐵甕城
qiàn jiāng yǐ wéi chí, zēng shān yǐ wéi bì.
壍江以為池,增山以為壁。
tiě wèng yù qí jiān, jīn chéng fēi suǒ dí.
鐵甕喻其堅,金城非所敵。
qián cháo jīng sāng luàn, céng shì qīng fēng dí.
前朝經喪亂,曾是輕鋒鏑。
lǎn gǔ yī cháng yáng, kōng tīng yú pǔ dí.
覽古一徜徉,空聽漁浦笛。
“金城非所敵”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二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