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鳥瞥復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潭鳥瞥復沒”全詩
安知有沫流,草木多偃臥。
潭鳥瞥復沒,灘沙凈如簸。
不獨荊州民,居險頸癭大。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郟城道中》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郟城道中》是宋代文學家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行行溪水邊,
水面像鏡一樣碧綠清澈,
不容許有一點污垢。
誰能知道水中的泡沫流動,
草木靜靜地躺臥在水邊。
湖泊上的鳥兒掠過又消失,
灘沙潔凈如同簸箕。
這景象不僅僅是荊州的居民所見,
居住在這危險地帶的人們有著巨大的壓力。
詩意:
《郟城道中》以描繪郟縣道路兩旁的景色為主題,通過對溪水、草木和湖泊等自然元素的描繪,表達了一種寧靜而清澈的景象。詩中通過對水面的描繪,展示了它的碧綠和清澈,同時強調了其純凈無瑕的特性。詩人通過水中的泡沫、水邊的草木以及湖泊上飛翔的鳥兒等描寫,展示了自然界的安詳與寧靜。最后,詩人將這一景象與荊州的居民聯系起來,揭示了他們生活在危險之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困擾。
賞析:
《郟城道中》以清新自然的筆觸描繪了道路兩旁的景色,展示了溪水的清澈、河岸的安詳以及湖泊的潔凈。通過這些描寫,詩人營造出一種寧靜、安詳的氛圍,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寧靜。詩中插入的對荊州居民的描寫,起到了對比的作用,突出了他們所處的艱難處境。這種對比使詩詞更具有鮮明的對比效果,凸顯了自然與人類命運的交融。整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在自然面前的微小與脆弱,給人以深思。
“潭鳥瞥復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á chéng dào zhōng
郟城道中
xíng xíng xī shuǐ biān, jìng bì bù kě tuò.
行行溪水邊,鏡碧不可唾。
ān zhī yǒu mò liú, cǎo mù duō yǎn wò.
安知有沫流,草木多偃臥。
tán niǎo piē fù méi, tān shā jìng rú bǒ.
潭鳥瞥復沒,灘沙凈如簸。
bù dú jīng zhōu mín, jū xiǎn jǐng yǐng dà.
不獨荊州民,居險頸癭大。
“潭鳥瞥復沒”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