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盡篋中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著盡篋中衣”全詩
獨劍自為伴,無家何處歸。
秋蓬隨野轉,寒鵲遶林飛。
霄漢有知己,行行寧久微。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送崔秀才二首》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崔秀才二首》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少年游太學,
著盡篋中衣。
獨劍自為伴,
無家何處歸。
秋蓬隨野轉,
寒鵲遶林飛。
霄漢有知己,
行行寧久微。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年輕人離家游學的情景。詩中的主人公年輕而有志向,他背著滿滿的行囊,穿著破舊的衣服,獨自一人帶著劍走在路上。他沒有家可歸,孤身一人,但他的內心堅定,追求著自己的理想。
詩人通過描繪秋天的蓬草隨風飄散,寒鵲在林間飛翔的景象,表達了主人公的孤獨和無依無靠的境遇。然而,詩人也表達了一種希望,即在遼闊的天空中,總會有知己相伴,即使行走在微不足道的路途上,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侶。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年輕人追求知識和理想的旅程。詩人通過對孤獨和無家可歸的描繪,表達了年輕人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詩中的秋蓬和寒鵲象征著無常和孤獨,但詩人通過表達對知己的期待,傳遞了一種希望和堅持的力量。這種堅持和追求理想的精神,使得主人公在困境中仍然能夠堅持前行。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展現了年輕人追求夢想的艱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它鼓勵人們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相信總會有知己相伴,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
“著盡篋中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cuī xiù cái èr shǒu
送崔秀才二首
shào nián yóu tài xué, zhe jǐn qiè zhōng yī.
少年游太學,著盡篋中衣。
dú jiàn zì wèi bàn, wú jiā hé chǔ guī.
獨劍自為伴,無家何處歸。
qiū péng suí yě zhuǎn, hán què rào lín fēi.
秋蓬隨野轉,寒鵲遶林飛。
xiāo hàn yǒu zhī jǐ, xíng xíng níng jiǔ wēi.
霄漢有知己,行行寧久微。
“著盡篋中衣”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仄韻) 去聲五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